第190章 产业链整合,降低成本(第2页)
孙国华再次应答:“没问题,秦董!咱们的注塑技术和模具水平是国内第一梯队,但精益求精是必须的。新产品的结构复杂,模具和工艺肯定要升级,这块我们已经和技术部这边在沟通了。”
“最终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体现在总装线上。自动化程度、精细化操作、严格的品控体系,这些都要对标国际一流。巧玲总监,你除了盯着质量体系和国际信息,也要和杨主任那边配合,建立起一套覆盖原材料、零部件到成品出库的全链路供应链管理系统。小到一颗螺丝钉、一片垫片,大到芯片、涂层原料,都要做到来源可追溯、质量可控制、供应有保障、成本最优。这不像以前工业产品,涉及的品类非常庞杂,供应商体系也完全不同,需要你们重新梳理。”
张巧玲扶了扶眼镜:“是,秦董!我明白,不能什么都自己造,但什么都要能管得住,知道最优的供应商在哪里,知道替代方案在哪里。我会尽快摸清民用消费品供应链的特点,建立对应的供应商评估和管理体系。”
秦奋看着白板上写下的几大模块,仿佛看到了一张巨大的、由无数精密齿轮和管线连接而成的工业巨系统。这不仅仅是造一个电饭煲,这是在为远风构建一个从材料、核心部件、制造工艺到最终产品和供应链的端到端能力。
他看向围在他身边的这群年轻人和老兵。他们是执行者,也是思考者。
“李大柱,这次的攻坚,核心就是把这几个模块的技术和制造,全部打通。”秦奋语气严肃,“技术设计要考虑制造可能,制造工艺要反哺技术优化。每一个节点都要精益求精,每一个成本点都要抠出来。咱们不是简单地模仿,不是简单地堆料,而是要用体系化的优势,用掌握全链路核心能力的优势,去实现效率最高、品质最好、成本最合理——也就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他略微停顿,又补充道:“这过程中,该引进人才坚决引进,该购买设备,必要的也得买。但买是为了学,而不是为了完全依赖。最终,远风的电饭煲,它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在于某一个高科技点,而在于我们将所有这些点——材料、加热、控制、工艺、供应链——系统性地优化和整合在一起,形成别人难以复制的全链条优势。”
“想象一下,”秦奋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张脸,带着一种描绘未来的力量,“我们的内胆,是从最优配方的原料开始,在咱们自己吃透原理的产线上高精度制造出来,健康耐用;我们的ih模块,是用咱们自己掌握的绕线和组装工艺,配合咱们设计的电路板,效率极高;我们的控制算法平台,是基于咱们对米饭烹饪科学的深度理解,在咱们自选的最优硬件上运行,能煮出千米千味;这一切,都要在一个高度协同、成本优化的供应链体系下运转,最终让家家户户都能用得起,用得好。”
他眼中闪烁着光芒:“这才配得上远风这个名字。这才配得上咱们这群人心里的那杆秤。这不是简单的产品,这是咱们远风精神在民用领域的实践,是用咱们服务国家工业的那股子劲儿,去服务好每一个普通家庭!”
“这不仅仅是一次产品开发,更是一次内部产业能力的全面升级。”他总结道,“电饭煲,只是这次升级的起点。通过它,我们要锻炼出全链路的技术掌握能力、高效的生产制造能力和灵活有韧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有了这些,未来咱们想做什么高端消费品,都有了坚实的基础。”
研发中心里,除了之前讨论的声音和键盘声,此刻又多了几分新的思考和布局。赵援朝在思索ih模块的制造接口问题,王小虎已经在草拟硬件选型清单,孙国华则开始在本子上画草图,估算自主设备的制造难度和周期,张巧玲则在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消费电子产业的供应链结构。
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场新的、更加庞大的会战。如果说攻克单个技术点是攀登某座险峰,那么现在的任务,则是要打通一条连接所有高峰、还能高效运输物资的立体交通网。
但同时,大家也感到了一种振奋。这不是单纯的买东西造产品,而是要创造一种从无到有的能力,一种掌控命运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当年创造hs材料、制造螺杆时,流淌在远风人血液里的东西。
秦奋看着他们,心中涌动着自豪。这支团队,就是他最大的财富。他们聪明、勤奋、有闯劲,关键是有那股子“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韧性。只要方向对,给他们足够的支持,他们就能创造奇迹。
从工业材料到民用家电,远风的步伐既稳健又充满野心。这个小小的电饭煲,承载的不仅仅是煮饭的功能,更是整个远风集团向新领域扩张、构建全新产业生态系统的战略意图。
是的,成本控制和产业链整合,远风要打造的,是一个别人看得见最终产品,却摸不透其根基的深厚壁垒。这个壁垒,叫做——“全链条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