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产业链整合,降低成本
远风电饭煲,不仅仅是一款产品。它是远风技术基因在民用消费领域的第一次全面爆发,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的响亮号角。它不仅要走入千家万户,更要,惊艳世界。
宏伟蓝图的光芒在技术研发中心璀璨夺目,然而,秦奋的目光却落在了那些更为坚实、也更为复杂的环节上。惊艳世界的产品,最终还是要靠成本说话,要走进寻常百姓家,就必须解决高端技术带来的高昂造价问题。
“技术要不惜代价,人才要不惜代价,”秦奋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了李大柱耳中,“但产品到达用户手里,价格就是最大的门槛。咱们的目标是顶尖民用产品,不是博物馆里的样品。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成本压下来,而且是在保证甚至提升质量的前提下!”
李大柱点头,他太清楚这一点了。刚才大家还在为突破技术瓶颈而兴奋,但接下来的量产和市场化,则是另一场硬仗。“秦董,您是打算从产业链入手?”
秦奋踱步到一面空白的白板前,拿起笔,没有急着写字,而是看向李大柱等几个核心骨干。“对。技术研发是头部,但要把技术落地、形成产能,再以有竞争力的价格推向市场,靠的是整条产业链的效率和控制力。尤其对咱们远风来说,要做的是一个颠覆性的产品,很多关键环节,市面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能达到我们标准的供应商。”
他眼神锐利:“就像当年咱们搞hs材料,搞双螺杆挤出机螺杆一样。找不到合适的,就只能自己动手!电饭煲看起来是个家电,但分解开来,它涉及的环节太复杂了:高强度、长寿命的内胆及涂层制造、高频大功率ih加热模块、复杂精确的智能控制系统、高度自动化的总装和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成本的黑洞,也可能是被别人卡脖子的软肋。”
“所以,咱们要从源头抓起。”秦奋在白板上写下第一个大字:【内胆】。“正如援朝之前说的,内胆是这块硬骨头。材料配方我们正在攻关,但材料怎么变成合格的、能大规模生产的锅体?预处理、精密成型、多层级的高温烧结、涂层喷涂的均匀性和附着力……这些工艺流程,国内没有能拿出手来的。孙总监那边搜集到的设备资料,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美金一台,买了固然能解决问题,但一是成本太高,二是咱们对最底层的工艺和设备原理依然是黑箱。一旦设备出问题或者需要调整,还是受制于人。”
他看向孙国华,这位老行家立刻会意。“秦董,正如我刚才跟小虎他们讨论的,进口设备确实先进,但自主设计制造,虽然前期投入大周长也长,可一旦搞成了,技术就在咱们自己手里。咱们有当年搞hs材料和双螺杆螺杆的底子,机加工、精密铸造、热处理这些都不是问题。缺的是针对这种复杂内胆工艺的设计理论和自动化控制经验。”
“很好。”秦奋赞许地看了孙国华一眼,“孙总监带头,成立【内胆制造工艺及设备自主研发小组】。目标很明确:对照国际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吃透它的原理、工艺参数,评估哪些核心工序和关键设备,咱们必须也能够自己造出来,或者至少有能力自行改造和深度维护。不要怕难,当年咱们连螺杆那样的世界级难题都啃下来了,一套生产线,只要下决心,总能搞定!投入方面,我跟秦董那边汇报了,资金不是问题,要放开手脚去干!”
“是!保证完成任务!”孙国监斩钉截铁地回答,眼神中燃起了久违的火焰——那种挑战不可能的兴奋感。
“老赵,ih加热模块,你们除了啃电磁学和电力电子,也需要同步研究它的制造工艺。高频感应线圈的精密绕制、焊接工艺、磁屏蔽材料的成型和组装、大功率igBt模块的散热处理、控制电路板的制造和测试……这些都是技术活。虽然目前国内有做工业加热炉的,但应用到民用电饭煲这种对空间、效率、稳定性要求极高的产品上,又是两回事。”
赵援朝应声:“明白,秦董!ih加热模块的制造精度和一致性直接关系到加热效率和控温准确性。这是将技术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性能的关键环节。我们会把制造工艺的研究也纳入进来,同步进行。”
。“小虎,你们负责算法和控制逻辑,这是大脑。但大脑也需要载体——高性能的主控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精确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人机交互模块。这里面的门道更多,芯片固然是核心,但外部的传感器的精度、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控制主板的布线和抗干扰能力,同样重要。咱们虽然暂时不能自己造所有的芯片,但我们可以设计电路板,选择最好的国产或者国际上不卡脖子的通用元器件,自己完成主控板的smt焊接、测试和软件加载。这块的技术能力,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王小虎使劲点头:“秦董放心,我们不止会写代码,也会深入了解硬件原理,确保算法能在硬件上最优运行。选型、设计、测试,我们都会啃下来!”
“外壳、结构件,这块是咱们远风的老本行,塑料、冲压件,咱们有基础,也有优势。但要做顶尖产品,结构设计、模具精度、表面处理工艺要求更高。比如隔热结构的设计、防烫材料的应用、外观的美感和耐久性,都要做到极致。这块交给国华总监那边协调生产部主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