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爱国品牌,深入人心
国家质量奖的颁奖典礼后,一种难以言喻的荣耀感笼罩了远风制造。这份荣耀不只属于秦奋,不只属于走上领奖台的张巧玲,它属于厂里的每一个人,属于这个浴火重生的集体。当张巧玲带着沉甸甸的奖杯和证书回到厂区,迎接她的是比任何丰收季节都要热烈的欢呼和掌声。工人们自发地围拢过来,眼神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那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最高认可。
厂区大门口,一副崭新的巨型宣传牌被连夜树立起来,醒目的红色大字写着:“热烈祝贺远风制造荣获国家质量奖!”,下方是奖杯和证书的放大照片,以及秦奋和张巧玲等主要负责人的合影。这块牌子,在往后的日子里,成了无数前来远风参观、交流、合作的人们驻足拍照留念的背景。
厂办主任小杨带着工人师傅们,加班加点在厂区的醒目位置悬挂起写有“远风出品,必属精品,国家质量奖品质保证!”、“质量是生命,信誉重于金”等标语的条幅,红底黄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不仅仅是宣传,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激励和向全社会的庄重承诺。
获得国家质量奖的消息,如同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祖国大地。各级媒体争相报道,将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红星农机厂转变为远风制造的传奇,以及其在质量攻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公之于众。电视新闻里,国家电视台播出了远风制造的专题片,镜头扫过整洁的车间、专注的工人、自动化的设备,主持人用充满自豪的语气讲述着“铁锤砸出的信誉”和“质量标杆”的故事。报纸版面上,关于远风制造的文章占了显著位置,深入分析其质量管理经验,称赞其为“中国制造的骄傲”、“民族品牌的榜样”。
远风制造的名字,瞬间从一个地方性的企业,跃升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爱国品牌”。
这份荣誉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市场的狂热反应。
原本就日益火爆的远风产品,订单量呈爆炸式增长。尤其是hs系列高性能工程塑料,以前还需要周福民带着团队在深圳费劲地与港商、外商周旋争取订单,现在是国内外客户主动找上门来,甚至为了争抢货源不惜加价。
周福民从深圳发来的电报和电话里,声音里充满了兴奋和难以置信:“秦厂长,我们这边的订单快处理不过来了!以前报价还得磨半天,现在客户直接问我们产能最大能做到多少,价格只要合理就行!特别是港商和一些外国公司,对拿到国家质量奖的企业特别看重,说这是最好的信任背书!”
远风的水泵、电风扇、以及后续推出的注塑件和小型机械设备,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经销商的电话被打爆,专卖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消费者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买“国家质量奖”出品的远风产品。在那个时代,“国家认证”和“质量荣誉”的分量,远比现代社会的广告语更具说服力。
“老王啊,这财务科的章子都快盖烂了!收款收得咱们自己都头晕了!”财务科科长老王擦着额头的汗,笑着对王奎山说。
王奎山也乐开了花:“哈哈哈,这就是讲质量的好处啊!秦厂长看得远!咱们远风以后不愁没钱赚,只愁产能跟不上!”
这份荣誉也极大地提升了远风制造的议价能力。有了“国家质量奖”的金字招牌,远风产品不再需要靠低价竞争,而是可以凭借卓越的品质和响亮的品牌,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张巧玲现在与国外客户沟通时,腰杆挺得更直了。当对方询问质量体系时,她可以自信地拿出更加完善、经过国家最高级别评审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让那些习惯了严谨标准的国际公司心悦诚服。
“mr.sith,我们远风制造不仅通过了最严格的国家评审,获得了国家质量奖,我们的hs-3材料在德国卡尔默公司那里也通过了他们最苛刻的测试,得到了汉斯博士的高度认可。我们的质量,是经得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的。”张巧玲流利的外语和专业的表达,配合着国家奖项的份量,让国际客户纷纷竖起大拇指。
这份荣誉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人才吸引力”。
以前招聘技术人才,需要依靠王奎山的人脉,或者秦奋亲自去发掘。现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那些对技术有追求、对“技术报国”有情怀的年轻工程师和高材生,都把目光投向了远风制造。
“秦厂长,我是湖光重型机械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学的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我看了电视上的报道,太激动了!能把质量做到国家最高水平,这才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去的地方!我想来远风制造,从最基础的技术员做起!”
“秦总,我在南方一家大厂工作好几年了,一直觉得技术得不到发挥。看到远风制造的事迹,特别是咱们自主研发出了高性能塑料,还拿了国家质量奖,我想加入进来,一起做点真正让中华民族骄傲的事情!”
简历像雪片一样飞到了厂办小杨那里,其中不乏一些在其他国营大厂、甚至科研院所工作过的骨干。他们看重的不仅仅是薪资待遇,更是一种精神认同,一种加入“中国制造”领头羊的自豪感。
秦奋让厂办和小杨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小组,抓紧时间进行人才筛选和招聘。他知道,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他亲自过问了一些关键岗位的面试,与这些充满朝气和理想的年轻人深入交流。他向他们描绘远风制造的未来,描绘技术创新的力量,描绘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中国品牌”的远大目标。他的视野、他的格局、他对技术的深刻理解,让这些年轻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投身远风的建设大潮。
质量管理部,这个曾经的“新部门”,此刻成了厂里最受瞩目的部门之一。张巧玲这位年轻的负责人,也成了厂里的“明星”。她带领着她的团队,包括王小虎、赵援朝等年轻骨干,继续深化和完善质量体系。他们不仅仅是“警察”,更是“医生”和“优化师”,深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利用数据分析找到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将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工人的日常操作中。
“巧玲,现在咱们这套体系真管用!你看hs-1这批料,数据稳定得跟打印出来的图纸一样!”李大柱现在是技术科总工程师,他看着品控部提供的详细数据报告,由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