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77章 全面整改,质量体系建立(第2页)

“还有,考虑引入新的管理人才。厂子里现在缺能把这些新思路、新体系吃透并落实下去的中层骨干。要大胆引进,不拘一格。”秦奋的目光扫过每一个部门。

王奎山连声应是,脑海中已经开始筛人选。李大柱、孙师傅的能力和忠诚毋庸置疑,但要他们从纯粹的技术或一线管理转到更系统的管理岗位,确实需要秦奋的大力提拔和支持。而技术科的年轻人,正是需要施展拳脚的时候。

此刻,在厂区里,这场由召回风暴引发的全面整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开。

在最嘈杂的生产车间,空气中弥漫着切削液和塑料注塑的味道,但压抑着一股与往日不同的紧张和振奋。

李大柱站在一台已经完成改造的注塑机旁,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不是因为高温,而是激动和责任。他扯着略微沙哑的嗓音,对着一群围拢过来的班组长和工人骨干慷慨激昂:“都给我竖起耳朵听好了!秦厂长砸的那三百台机器,砸的是劣质品,砸的是咱们以前那些糊弄事的心思!为啥砸?那几百万是真金白银啊!那是拿厂子的命换来的教训,就是要给咱们所有人心头敲响个警钟!”

他手里拿着一本新印发的《远风农机厂产品工艺及质量控制手册》,页脚还带着油墨的气味。这本手册是孙师傅、赵援朝、张巧玲他们几个,跟着秦奋的概念,没日没夜泡在车间和技术科赶出来的。里面的内容不再是模棱两可的指导,而是精细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参数、每一个检验步骤。

“以前是‘差不多就行’,是‘看心情’,是‘别人查不出来’!”李大柱挥舞着手册,声音更加洪亮,“现在,每一个流程,用什么型号的料,用多少量,注塑温度定多少,圧力怎么控制,冷却时间多久,模具合不合缝,尺寸公差是多少……上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错!”

他指着手册上的图示:“以前是产品做完了拿去抽检,跟买彩票似的,抽到了就过。现在是啥?是过程控制!每道工序都有专人看着,有专用量具量着,做完了要签字确认!”他翻到其中一页,上面印着简化的检验卡样式,“看看这个!以后咱们远风的每一台机器,每一个关键部件,都得有这么一张‘身份证’!上面有生产日期、班组号,甚至有操作工和检查工的签名!谁做的,谁查的,清清楚楚!再出问题,顺着这张卡,直接就能找到人,找到原因!”

底下许多工人,特别是那些老实的、以前看着别人偷工减料敢怒不敢言的,此刻眼神里冒着光。而那些曾经想过甚至参与过“摸鱼”的,脸色则有些发白,背脊绷得笔直。

“我把丑话说在前头!”李大柱的目光从每个人脸上扫过,带着一丝厉色,“谁要是再敢在产品上打歪主意,再敢给我偷奸耍滑,就是跟秦厂长过不去,跟远风厂几千号兄弟姐妹过不去!那就是砸咱们自己的饭碗,断咱们自己的后路!咱远风的牌子,是秦厂长拿命、拿几百万砸出来的信誉!这个红线,谁敢碰,老子第一个不答应!全厂的工人,第一个不答应!”

他的话语带着一股土地的芬芳和钢铁的硬度,朴实却极具震撼力。车间里响起一阵低沉的应和声。压抑已久的正气,此刻得到了强有力的宣泄,像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不远处,孙师傅正带着几个老钳工,一丝不苟地调整着一台新安装的加工中心。这批设备是秦奋咬牙从国外和国内几个顶尖厂子淘来的二手或闲置设备,经过孙师傅他们的巧手改造,精度和效率远超老机器。

“慢点!慢点!这边这个螺纹,要用千分尺再校一遍!”孙师傅戴着老花镜,满是油污的手指灵活地操作着工具,眼神专注得如同年轻时钻研技术。他手里拿着一张图纸,那是秦奋提供的,针对新一代产品关键部件的加工公差要求,小数点后多了好几位。

“老了,眼睛跟不上咯。”他低声对身边的徒弟说,但语气中没有抱怨,只有执着,“但手上的感觉不能丢!秦厂长说了,精度就是生命!差一点点功夫,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可能跑起来就颤,就发热,时间长了就要坏。以前咱们也讲技术,但有时候为了赶产量,总想着差不多也行……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对不住厂子,也对不住自己这门手艺。”

他小心翼翼地测量着一个新加工的模具零件:“看看这个光洁度,这个配合度!这才像样嘛!以后咱们远风的产品,拿出去就要让人家用放大镜都挑不出毛病!这才是真本事,这才配得上秦厂长砸出来的那个牌子!”

老工人们也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他们爱厂如家,对那些为了蝇头小利损害厂子名誉和产品质量的行为深恶痛绝。现在看到厂里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整顿,看到秦厂长对技术和质量如此看重,积压在心中多年的郁气一扫而空。他们仿佛回到了年轻时,那种对手艺的纯粹追求,对做好产品的朴素愿望重新被点燃。

在技术科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赵援朝和小杨、张巧玲围坐在那台昂贵的iBm微机前,屏幕上闪烁着符文和英文,这是他们正在搭建的产品溯源系统的代码和早期界面。

“秦厂长这趟去外头,给我们带回来不少好东西。”赵援朝指着桌上一叠印着英文的资料,里面是关于基础数据库、信息管理流程的初步介绍,“这个系统,比咱以前那个手工登记的档案厉害多了。每一台机器,都能查到它‘祖宗十八代’!”

“是啊,以前查个批次问题,得翻半天纸质记录,还不一定全。”张巧玲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她的打字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是秦奋专门为他们配备了这台机器并找人进行了培训,“现在这个,只要输入产品编号或者关键日期,就能拉出一长串信息,原材料、生产线、操作员、质检数据……数据量太大,老是死机。”她虽然抱怨,但眼中却闪烁着学习新知识的兴奋。

“这个系统投入使用后,谁想在哪个环节动手脚,系统一眼就能看出来。”小杨也插话道,“而且数据都是统一录入,改也改不了。这是用技术来防止钻空子啊。”

他们忙碌的身影,是远风正在经历的管理革命的缩影。秦奋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图纸和新概念,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他知道,要在这个时代的大潮中站稳脚跟,仅仅依靠技术领先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流程,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最终形成强大的品牌和竞争力。

这场全面整改清理了厂子里的顽疾,重塑了远风的精神面貌。虽然短时间内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和阵痛,但它为远风赢得了最宝贵的资产——信任,并正在构建起支撑未来腾飞的骨骼和血肉。

秦奋站在窗前,看着眼前忙碌的厂区,目光深邃。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会更大。但只要保持这份对技术和质量的执着,这份对员工的信任和凝聚力,这份对市场的诚信和担当,远风,就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他收回目光,转身对王奎山说:“告诉财务那边,继续咬牙。告诉技术研发,标准不能降,设备改造要抓紧。告诉销售,备货要足,好产品不怕卖。告诉所有员工,苦日子还没结束,但好日子在后头。远风的未来,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

“是,秦厂长!”王奎山感受到秦奋话语中蕴含的强大力量和必胜信念,重重地应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