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77章 全面整改,质量体系建立

秦奋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窗外。视野里,厂区的新绿在春风中摇曳,老旧的红砖厂房和新建的蓝色顶棚车间交错。空气中弥漫着忙碌的气息,卡车进进出出,满载着要运往全国各地的远风新产品。这是用几百万真金白银,用无数人的汗水和不眠之夜换来的生机。

王奎山站在他身后,手里汇聚了召回数据、市场反馈、财务报表以及内部调查进展。每一份文件都沉甸甸的,写满了这段日子远风经历的惊心动魄。

“秦厂长,各地召回进展顺利,速度比预计的快,这几天接收量趋于平稳了。”王奎山的声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新产品下线及时,运输队那边虽然辛苦,但刘栓柱把人捏合得好,没掉链子。投诉热线也从高峰期的每小时三百多个,降到了七八十个,都是常规咨询或者新用户反馈。”

“用户那一头,算是稳住了。”秦奋缓缓点头,转过身来,目光落在王奎山身上,“内部呢?”

王奎山的表情再次严肃起来,他把一份文件递给秦奋:“这是老王那边整理的初步侵吞资金明细,触目惊心。您看,这是原材料采购,这是虚报的成本,这是劣质品的差价……三年时间,光这伙人就从厂子里蛀掉了不止八十万!这还不算劣质产品导致的市场损失和这次召回的直接成本!”作为副厂长,王奎山也深感震怒和痛心。

秦奋接过文件,眼神平静,但抿紧的唇角显示着内心的波澜。八十万!在这个年代,对远风制造来说,这几乎是一年的利润,甚至更多。难怪账面上一直紧巴巴,难怪产品质量会溃烂到那个地步。这不是管理问题,这是赤裸裸的盗窃!集团式的,有组织的盗窃!

他放下文件,语气像是冰水滴落:“处理了多少人?”

“采购科科长、质量检验科全部骨干、仓库主任、三个主要生产班组长、还有当时分管这块的徐副厂长……总共十九人,已经全部停职,配合县局专案组和厂内调查组的审查。”王奎山说,“证据链基本坐实,指证清晰,财务流水都能对上。性质非常恶劣,预计很快就会移交司法。”

他顿了顿:“还有一些下游环节的牵连人员,比如给他们通风报信,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也在进行内部处理。但我们按照您的指示,区分主犯、从犯以及失职渎职,不搞扩大化,但绝不放过一个坏了厂子名声和利益的。”

“做得好。”秦奋认可地点了点头,“这些人蛀空了厂子,砸了远风的牌子,更伤了那些辛辛苦苦干活的老实人的心。现在就是要让大家看到,远风的眼睛是亮的,不会让一粒沙子蒙住。”

他走到办公桌前,在椅子上坐下:“召回是应急,调查是止血。接下来,最关键的是建立一个能保证质量、能防范风险、能不断提升的体系。这才是远风能走长远的路。”

“质量体系?”王奎山有些疑惑,这个词对他来说比较新。

秦奋解释道:“对。简单来说,就是把怎么才能把好的产品造出来、怎么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问题、出问题了怎么追溯和改进,变成一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环环相扣的规矩和方法。不是靠哪个师傅厉害,也不是靠厂长盯着,而是靠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他手指敲击着桌面:“这套体系要涵盖从原材料进厂、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产品出厂前的检验,到怎么储存、怎么运输,甚至包括售后服务怎么做。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标准,有记录,有责任人。”

“标准,记录,责任人……”王奎山喃喃重复着,感觉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以前厂子里当然也有规章制度,也有质量标准,但更多的是凭经验、凭感觉,流程上也粗犷。这套“体系”听起来更加严密和系统。

“具体怎么做?”他急迫地问。

秦奋看向他,眼中带着对未来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彻底梳理和修改所有的工艺标准和检验标准。以前的很多标准,落后了,或者执行形同虚设。孙师傅、李大柱他们几个,这几天没睡好觉,带着技术科的人重新把每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关键控制点都拎了出来,精度要求、材料要求、操作规范,全部重新写。”

“李大柱他们正在车间里贴新的工艺流程图和操作标准,把以前的‘大差不差’,变成‘必须做到’!”

“第二,强化过程控制。以前我们主要靠成品抽检,就像考试只看最后成绩。但真正要保证质量,必须盯住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步。比如电机的浸漆温度、时间,绕线的匝数、张力,注塑件的温度、压力、冷却时间……这些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监控手段。每个班组,每个操作工,都要清楚自己这道工序要达到什么标准,差一点都不行。”

“第三,追溯体系。就像你说的,建立产品‘身份证’。我们现在正在做的那个——”秦奋看向窗外一个方向,那是技术科的办公楼,“赵援朝和小杨、张巧玲他们搞的那个简陋的数据库,就是雏形。每一批原材料用了哪家供应商的,哪天进的厂,是谁验收的;产品在哪条生产线做的,哪天做的,谁操作的哪道工序,谁检验的,数据是多少……这些信息都要能跟最终的产品批次号关联起来。以后再出问题,不是查个别班组,而是能精准定位到哪天哪班哪个人出了问题。责任到人!”

“第四,强化检验和培训。质检科要重新组建,选拔一批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人。不仅仅是看外观,关键性能指标要严格测试。同时,全员都要进行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让大家明白,质量不是质检科一个人的事,是每个人都必须肩负的责任。要让‘远风出品,必属精品’成为大家的自觉。”

秦奋一口气说了很多,王奎山听得目不转睛,连连点头。这和以前那种出了问题就骂人、罚人、返工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是一种从源头开始、贯穿始终的系统性工程。

“这套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运转。”秦奋总结道,“它不是万能的,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波动,把质量控制从‘看运气’变成‘靠体系’。”

他停顿了一下:“这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资金。比如改造工装夹具、采购精密测量仪器、甚至为技术科添置更好的计算设备。财务压力会更大。但这是必须迈过去的一步。”

“钱不是问题,只要能保证厂子的未来!”王奎山此刻比秦奋更激动,“这比砸钱做广告、比扩大生产线更重要!这是根子上的东西!”他能预见到,一旦这套体系成功运行,远风的产品质量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对,这是远风的命根子。”秦奋同意道,“老王那边的资金安排,继续优先保障召回和新产品生产,以及这套质量体系的建设投入。技术改造、设备购置不能省,但要花在刀刃上。”

他站起身,走到办公室的另一侧,那里挂着一张放大的厂区平面图和组织架构图。红笔在几个部门上画了圈。

“人事方面,这次清理出去的人虽然是蛀虫,但也留下了岗位空缺。采购、质检、仓库这些关键部门,需要重新任命负责人。”秦奋指着图,“要选有原则、有能力、能抗住压力的。李大柱、孙师傅这些老骨干要压上更重要的位置,挑更重的担子。技术科那边,赵援朝、张巧玲他们,要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我们不仅要生产好产品,还要用技术手段管理好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