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坏事变好事,品牌形象飙升!(第2页)
那些曾经摸鱼、偷懒、甚至参与了舞弊的工人,此刻都绷紧了神经,在自己的岗位上格外卖力。他们害怕被牵连,更害怕被查出一点点问题。而对于绝大多数正直勤恳的工人而言,这场风暴带来的不是恐惧,而是痛快!是积压在心中多年的对不正之风的憎恶得到了宣泄,是对厂子终于要扭转乾坤的期待。
在车间里,李大柱正扯着比平时更大的嗓门,对着一群班组长和工人骨干慷慨激昂:“秦厂长砸的不是机器,砸的是咱们心里的那些歪心思!为啥砸?几百万真金白银啊!那是拿血汗钱买教训,给咱们所有人提个醒!”
他挥舞着手里的新工艺标准手册,那上面密密麻麻的流程图和检验点,是孙师傅、赵援朝、张巧玲他们几个通宵达旦赶出来的:“都给我看清楚!不是以前那个‘大差不差’的破标准了!现在每一个环节要干啥,用什么料,怎么检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孙师傅、赵工、张工他们多少个白头发熬出来的!”
“以前是抽检,现在是过程控制!每道工序都有人看着,有记录跟着!谁要是敢偷奸耍滑,不用等厂里查,质量体系里直接就能看到!”李大柱指着手册上的检验卡,“这张卡,就是产品的身份证!上面有生产日期,有班组号,甚至有检查工的签名!以后再出问题,顺着这张卡,直接就能找到人!”
“我丑话说在前面!”李大柱的目光扫过面前的每一个人,“谁要是再敢在产品上动手脚,就是跟秦厂长过不去,跟远风厂几千号兄弟姐妹过不去!那就是砸咱们自己的饭碗!咱远风的牌子,是秦厂长拿命砸出来的信誉,谁敢再碰这个红线,老子第一个不答应!”
他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带着一股朴实却震撼人心的力量。底下的工人们,被点燃了,眼神里重新燃起了对做好产品的渴望。
在另一边,孙师傅带着几个老钳工,小心翼翼地将一套全新的模具安装到注塑机上。这套模具是他们按照新标准重新设计的,公差精度比以前提高了整整十倍。
“慢点!慢点!”孙师傅戴着老花镜,盯着模具的合模缝隙,仿佛在看自己的眼睛,“这玩意儿啊,就是咱们远风的筋骨!以前为了产量,多多少少放松了些要求,现在想想,真是对不住秦厂长,也对不住自己这身手艺!”
他用游标卡尺量着细小的尺寸:“精度就是生命!差一点点,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以后咱们远风的产品啊,拿出去就要让人家挑不出毛病!这才是真本事,这才是咱远风的脸面!”
在他的带动下,老工人们也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操作。他们在这场风暴中看到了希望——一个真正重视质量、重视技术的远风,一个能让他们这些老手艺人重新找回荣耀的远风。
而在技术科的办公室里,赵援朝正和小杨、张巧玲一起,围着那台新到的微机。屏幕上是他们初步搭建的产品溯源系统界面。虽然简陋,但在这个年代,已经是超前的概念。
“秦厂长说了,要把质量责任落实到最小的单位。”赵援朝一边操作一边说,“这套系统投入使用后,每一批原材料的验收记录、每一个工序的操作者、每一次检验的数据,都能关联到最终的产品批次上。出了问题,倒查起来一清二楚。”
张巧玲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录入着第一批新产品的生产数据:“是啊,以前的管理太粗放了。厂长是让我们从源头抓起,不光要会生产,更要会管理,用技术来保证质量。这学习任务重,但学成了,咱们远风就真不一样了。”
他们忙碌的身影,是远风正在经历的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型的缩影。秦奋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图纸,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召回行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消耗着远风账面上宝贵的现金流。但正如秦奋所预见的,市场对此的反应,就像干旱已久的大地忽逢甘霖。远风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超出预期的诚恳行动,赢得了最宝贵的复利——信任。
从最初新闻发布会后的“哗然”和“嘲讽”,媒体的报道主题正在发生微妙且深刻的变化。本地报纸头版头条,不再是猎奇的“三百万砸向何方?”,而是“红星农机厂,兑现承诺进行时——记远风产品大规模召回现场”。省级乃至国家级媒体的报道,也开始着重强调“诚信”和“责任”,将远风厂树立成了一个在商品经济初期勇于担当的国营企业代表。
“看远风,论诚信!”这样的标题开始出现在一些经济类刊物上。那些曾经准备看远风笑话的竞争对手们,此刻再也笑不出来了。他们可以模仿远风的产品,可以打价格战,但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复制远风用真金白银和彻底变革换来的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口碑。
市场是最直接的回馈。当源源不断的新批次合格产品从远风生产线上下线,运往全国各地时,它们不再面临经销商压货、消费者迟疑的困境。相反,带着“见过血”、“砸出来”光环的新远风产品,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
“听说远风现在质量抓得可严了,都自己砸产品了!”
“那回购力度,没话说!真退钱,真换新,比以前的产品还好!”
“老马,你那儿远风的新电扇到了没?赶紧给我留两台!这牌子现在靠谱!”
曾经因为质量问题流失的经销商纷纷回流并加大订单,新的经销商也慕名而来。在一些地区,“远风牌”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压在库存里的老旧产品在召回中消失,新生产线则开足马力,依然难以完全满足突然爆发式的需求增长。
这份用三百万甚至更多现金砸出来的信任,正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市场转化为实打实的订单和利润。远风的品牌形象,非但没有因为质量问题而崩塌,反而在危机中完成了更高级的蜕变,在消费者心中,成为“讲诚信”、“负责任”的代名词。这在那个诚信相对稀缺的年代,是一笔难以估量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