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74章 铁锤砸出的信誉!

王奎山、刘副厂长、老刘、李大柱、孙师傅、刘栓柱等人站在秦奋身旁,他们的衣服沾满灰土,手上还带着挥动铁锤留下的酸痛。但此刻,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他们是这场史无前例的“砸厂”行动的最直接参与者,也最深刻地理解秦奋此举的含义。这不是破坏,这是新生前的痛苦洗礼。

“这就是我们远风制造的新起点。”秦奋的声音不再那样嘶哑,带着一种经过极端宣泄后的平静,“用铁锤砸碎的,不仅仅是那批不合格的产品,更是过去可能存在的投机取巧、敷衍塞责的念头。从今天起,远风只卖质量!只卖信誉!”

他没有多余的煽情或解释,直接招呼王奎山继续。他本人就站在那堆废墟旁,仿佛这堆碎片是他脚下最坚实的地基。

王奎山会意,上前几步,面向记者和经销商们,清了清嗓子。尽管是老党官员了,面对如此阵仗和刚才的情形,心头依然激荡难平,但他尽量克制情绪,用沉稳的声音再次强调召回和赔偿方案的细节。

“……对于所有涉及问题批次的产品,无论是否出现故障,远风制造都将无条件执行召回!”王奎山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们将提供全额退款,或者免费更换全新的、经过最严格检验的合格产品!同时,对于因产品质量问题给用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远风制造也将给予合理赔偿!”

他详细介绍了为期三个月的召回期、在各地市设立的数百个召回点、开通的24小时咨询热线电话、以及承诺简化的流程和效率优先的服务原则。

“请大家放心,我们承诺,此次召回和赔偿所产生的全部费用,远风制造将——不惜一切代价承担到底!”最后这句话,王奎山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像敲击在所有人心里。这是秦奋在内部早已定下的基调,是对质量问题零容忍、重建信誉的绝对决心。

此话一出,现场再次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但很快被记者们更加急促的笔尖摩擦声和快门声淹没。

他们笔下记录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产品召回事件。它与刚才那场带有些许悲壮色彩的暴力销毁行为结合,形成了一种极其强烈的符号。在这个商品经济刚刚萌芽、假冒伪劣产品猖獗的时代,一家企业敢于如此公开“认罪”,并以如此决绝的方式销毁自家产品,承诺不惜一切代价赔偿,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新闻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全国扩散。

仅仅是发布会结束后的短短几个小时内,远风制造“天价砸厂”的消息就通过电报、电话线,传遍了各地的经销网络、相关行业以及新闻媒体。次日一早,各大报纸的铅字便将这颗“炸弹”送进了千家万户。

首先是巨大的“哗然”。从未见过这种操作!一家工厂,竟然公开砸掉自己生产的产品?这打破了所有关于企业经营的常识,更挑战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三百万啊!秦奋是疯了吗?!”——这是许多人在听到消息后的第一反应。那些被砸碎的泵壳、电机,每一个都曾是能换成人民币的商品,如今却明晃晃地躺在地上,成为耻辱的废墟。

紧接着是“褒贬不一”的激烈讨论。

“败家子!这绝对是作秀!哗众取宠!他根本不懂经营,三百万扔进去,厂子元气大伤,看他怎么收场!”这是持否定态度的一方。其中不乏一些老牌国营企业的领导干部,他们习惯了内部消化问题,认为公开闹大是极其愚蠢的行为,丢的不是远风一家的脸,而是整个行业的脸。更有竞争对手幸灾乐祸,觉得远风制造这么一折腾,肯定要伤筋动骨,正是他们抢占市场的绝佳时机。一些短视的经销商也开始担忧,觉得厂子名声搞臭了,以后产品更难卖。

然而,“褒”的声音却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在民间和有识之士中蔓延开来,并且声势越来越大。

“有魄力!真汉子!”

“这才是真担当!能公开承认错误,敢于砸烂自己的问题产品,这是要重建行业的良心啊!”

“三百万换信誉,这笔账秦厂长算得比谁都清楚!信誉没了,别说三百万,三千万也赚不回来!”

特别是在这个打假喊了几十年、但假冒伪劣产品依然野草般疯长的时代,秦奋此举无疑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诚信和质量的渴望。那些曾经买到过假货、被劣质产品坑害过的消费者,更是对秦奋的行为赞不绝口。

“宁可自己损失,也要给消费者一个交代!这样的厂子,值得信赖!”许多朴素的老百姓发表着最直接的评价。

报纸上的评论文章也开始出现。最初是一些带着问号的报道,探讨“中国企业为何公开展丑?”,分析“三百万砸出什么?”但很快,更深邃的论调占据了主流。

《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的序曲!》——这篇发表在省报上的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了秦奋此举的战略意义,认为在缺乏信用体系的初期市场经济中,这种极端的行为恰恰最有效率地传递了“远风要重新做人”的决心,是将无形信誉具象化、用痛苦的代价为品牌立碑。

《质量是民族企业的生命线!从远风砸厂看中国制造的未来》——有学者撰文指出,远风的质量问题并非孤例,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初期普遍面临的阵痛。但远风敢于直面问题并痛下决心的态度,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他们的行动证明,中国企业有决心告别粗制滥造,迈向高质量发展。

新闻发布会带来的舆论风暴,迅速将“远风”这个名字推向了全国媒体的焦点。它不再只是一个地方小厂的品牌,而变成了一个象征,一个关于“信任”、“质量”、“企业责任”的符号。人们议论纷纷,争辩不休,远风制造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