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品牌效应,溢价能力初显(第2页)
“对!就是这个精神!”刘建国一挥拳头,“咱们生产一线,不能拖后腿!要让那些远道而来的客商知道,把货交给咱们红星厂做,靠谱!咱们有技术,有干劲!”
他们的压力是巨大的。堆积如山的订单仿佛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而现有的设备,即使超负荷运转,也显得捉襟见肘。但正是这种压力,激发了他们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每一个工人在操作台前都绷紧了神经,每一个技术员在设备旁都瞪大了眼睛,为了“远风”这个越来越响亮的名字,为了即将到来的“大日子”。
技术科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得像是仙境。李大柱一边猛抽烟一边挠头,面前摊开的图纸上画着新生产线的布局。
“这个型号的注塑机,确实是挺大的,但能满足咱们未来几年的产能扩张需求。秦厂长说了,要有点超前意识,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赵援朝推了推眼镜,指着参数表说。
张巧玲放下手里的外文技术期刊:“国外的资料显示,同一类产品,用更大型、自动化更高的设备生产线,良品率和一致性会高很多。而且人工成本也会下降。”她现在对外语和技术资料的消化能力越来越强,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问题是,咱们厂里的工人,能操作得了这么复杂的设备吗?而且维护也是个大问题!”王小虎忧心忡忡,他负责成本核算和设备实用性评估,总觉得步子迈得太快了。
“不能等。”李大柱掐灭烟头,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这是跟秦奋待久了,也染上了一股魄力,“秦厂长说了,人才可以培养,技术可以学习,但市场不等人!新生产线必须上,而且要尽快!我们技术科的任务,不仅仅是选型、安装、调试,更重要的是要能在大会上给客户讲明白——咱们厂的技术实力是国内一流的,咱们的新设备能保证远风产品的高质量和稳定供应!尤其是咱们的hs材料,得讲透它的优势在哪,为什么它比别家材料成本低、性能还好!”
孙国华点了点头:“小王这个想法对。那些客商来,是想赚钱的,但他们也得知道咱们的底细。咱们远风的硬实力,得让他们看得见、信得过。”
他们讨论着如何在大会上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技术,比如如何用生动的例子说明hs-3的韧性,如何演示hs-1的耐高温性能。
而这一切忙碌的核心,秦奋,却显得相对平静。大会的框架和目标已经设定,具体的执行依靠的是的问题,在倾听来自各个层面的反馈。
他去了趟财务科,老王正红着眼睛盯着账本,旁边的赵指导在耐心讲解着大会期间可能涉及的资金结算、收款对账等流程。虽然条件简陋,但赵指导的专业和老王的认真,让秦奋看到了一支正在快速成长、努力适应新时代的团队。
“秦厂长,”老王抬头,带着一丝疲惫和兴奋,“您那囤积的物资,可真是神了!就这几天,光是螺纹钢的价格就又涨了一点!咱们厂那些库存,光是材料成本涨价,都够咱们大会的接待费了!”
秦奋笑了笑:“账面上的涨幅不算数,得真用起来、变成产品才算。”他心里清楚,那不仅仅是材料涨价,更是他准确判断时代脉搏的结果。而现在,让这些材料发挥最大价值的时刻,正加速到来。
他走过车间,看到工人们汗流浃背但脸上带着笑容,刘建国拿着小本子在记录设备运行参数,李顺才正蹲在一台老镗床前,用砂纸细致地打磨着一个零件。他能感受到那种蓬勃的士气和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他知道,这场经销商大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卖货”。它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是远风制造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宣言,是“远风”品牌正式面向全国市场的号角。它将彻底改变这个厂子的命运,也将深刻影响凤栖县的未来。
秦奋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天空,虽然是冬天,但阳光分外明亮。
“要来了。”他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