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经销商大会,共襄盛举
秦奋的话语带着一股疲惫后的韧劲,像是给铆足了劲却不知如何发力的远风制造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会议室里弥漫的焦虑顿时被一股新的激情取代。大家互相对视,眼神中闪烁着信任和被点燃的斗志。厂长回来了!带着解决方案回来了!
秦奋没有耽搁一分钟。当天下午,扩建工作小组、采购攻坚小组、生产保障小组和销售联络小组就迅速成立。王奎山立刻带着刘干事跑去了县里,连夜汇报情况,沟通用地和电力问题。刘副厂长则和李顺才一头扎进了车间,重新优化排班,研究现有设备的最大潜力。李大柱、赵援朝、张巧玲、王小虎等人,则和孙国华一起,在技术科办公室里摊开图纸,研究新生产线的选型。刘栓柱带着业务科的几个年轻人,在如雪片般飞来的电报传真和响个不停的电话中,焦头烂额地记录信息,梳理优先级,并尝试按照秦奋的指示,礼貌而清晰地回复各地的询问和订单意向。
接下来的两天,红星农机厂就像一台全力发动的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高速运转。凤栖县的领导们也被红星厂的爆炸性发展震惊了。市委陈书记和马市长亲临红星厂指导工作,当看到业务科堆成人山的订单记录和那本带着历史意义的《大众电影》时,市领导们激动得连连说“好!”这是一个带动地方经济、展现中国制造实力、提振民族自信的大好机会!县里和市里迅速表态,将在用地审批、电力供应、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王奎山副厂长来回奔波,虽然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但心头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干劲和荣耀。
然而,即便有了上级的支持和全厂的努力,订单量与产能之间的鸿沟依旧巨大得令人窒息。业务科的同志们嗓子哑了,双手颤抖,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催促和询问,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意识到,这种分散式的、一对一的回应方式,效率实在太低,而且无法真正建立起稳固可靠的全国销售网络。
第三天上午,秦奋召集各小组负责人再次开会,这次会议不在堆满订单的业务科,而是在稍微安静一些的厂长办公室。大家脸色依旧疲惫,但眼神更加坚定。
“王厂长那边,政府支持的力度很大,扩建用地基本敲定了,水电也能优先保障。”秦奋开门见山,“采购这边呢,老刘,情况怎么样?”
刘干事苦笑着摇了摇头:“秦厂长,跟您预料的一样,需求突然暴涨,咱们市里那些渠道根本搞不到足够的原材料。钢材、铜线还好说一点,市里冶金局协调了些,但塑料粒子……咱们现在用的hs-1和hs-3是咱们自己产的,可其他配件用的通用塑料,还有电风扇要用的ABs、改性聚苯乙烯,上游供应商几乎一夜之间都被抢空了。我正打算带人去省城,甚至去上海联系,看看能不能弄到第一批。”
“去了省城和上海,也不一定能解决长远问题。”秦奋皱眉。他知道,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是全国性的,原材料市场也会水涨船高,甚至出现囤积居奇的情况。
“生产呢?刘副厂长?”
刘副厂长满脸通红,拍着桌子:“说什么都没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原材料能搞到,咱们这些生产线,就是三班倒、机器不休息,一天撑死也就出五十台水泵、八十台电风扇。收到的订单呢?黑龙江供销社一个订单就是五百台水泵!全国有多少省?多少市县?这零头的零头都顶不上啊!”
李顺才补充道:“而且这样超负荷运转,机器损耗大,工人也容易疲劳,品控的压力非常大。咱们远风的招牌刚树起来,可不能砸了。”
张巧玲扶了扶眼镜:“技术科这边,扩建初步方案和新设备选型已经大致定了,但设备生产和安装调试都需要时间,工人招聘和培训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赵援朝也插话:“是啊,厂长,远水解不了近渴啊!现在电话电报都快把厂子烧着了!”
整个办公室再次陷入那种既兴奋又烦恼的沉默。巨大的金矿就在眼前,但他们却只有几把小铁锨,根本挖不过来。
秦奋看着大家的表情,知道他们说的是事实。现阶段,最大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订单,而是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订单,同时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和可靠的渠道。指望靠业务科那几个电话和登记本去应对全国市场,如同螳臂当车。
他微微一笑,这个局面虽然比原计划提前了许多,但解决办法他早就预想过。
“大家说的都对,产能问题不是几天的努力就能解决的。”秦奋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繁忙的车间和来回奔波的工人,“但是,我们不能让这机会白白流失。这些电话、这些电报,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份信任和期待。我们必须把这份信任接过来,并且转化成未来持续的销售额。”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现在最紧急的不是立刻生产出订单,而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可靠的??渠道和??性的品牌形象。靠我们自己业务科的小王挨个打电话,这不现实,效率太低,也覆盖不了全国。我们得让那些手里有渠道、有资金、有销售能力的人,成为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手,把远风送到全国各地去。”
刘奎山副厂长立刻反应过来:“秦厂长的意思是……找人替咱们卖货?搞代理?”
“对,代理,经销商。”秦奋点头,“与其让全国各地的供销社、农机公司、五金商店挨个打电话到我们厂里,不如把他们组织起来,把我们的政策、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未来愿景,一次性、清晰、正式地告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