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61章 订单爆棚,供不应求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新华书店,传遍了凤栖县城,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借助《大众电影》这个平台,传向了全国的大江南北!当时的广告,普遍缺乏创意和情感深度。当这幅带着浓厚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感的“远风”广告出现在数以百万计的《大众电影》读者面前时,其造成的冲击力,远超秦奋最好的设想。

无数读者被这幅别具一格的广告吸引。他们看到了朴实亲切的劳动人民形象,看到了蓬勃生长的希望,看到了“中国制造”不再只是生产工具,而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民族自豪感的载体。那句简洁有力的“远风——中国人自己的好东西!”,像一道闪电,直接击中了国人内心深处对于本土品牌、对于“madeiChia”的渴望与自豪。

一时间,《大众电影》编辑部收到了雪片般飞来的读者来信,询问这个“远风”牌水泵和电风扇是怎么回事,在哪里能买到。信件中充满了好奇、兴趣,以及被广告画面所激发出的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位于凤栖县的远风制造,电话铃声从早上响到晚上,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从新华书店购得杂志的李大柱和刘栓柱回到厂里,带来的消息和那本印着远风广告的杂志,无疑是火上浇油,让厂里原本就高涨的气氛瞬间沸腾。

“来啦!又来电话了!”业务科的小王声音沙哑地喊着,额头上渗着汗珠。他已经连续接了近百个电话,耳朵嗡嗡作响,嗓子都快冒烟了。

“哪里来的?”刘栓柱激动地冲进业务科,也顾不上排队买杂志的疲惫。

“东北!黑龙江省!说他们县里的供销社要五百台远风一型水泵,问最快啥时候能发货!”小王艰难地登记着信息,“还有山东的,河南的,四川的……都是要货的!”

全国各地——从最北的黑龙江到最南的广东,从沿海的上海到内陆的四川——络绎不绝的电话,有来自供销社系统的,有来自农机公司的,有来自各地县市工业局的,甚至有来自遥远乡村的个人用户,都在打听同一个事情:“远风”牌水泵!“远风”牌电风扇!

业务科的同志们彻底手忙脚乱了。这哪里是跑业务?这分明是当“客服”,而且是面对全国人民的客服!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以前,厂里都是想方设法去跑业务,去求人下单,去各种展销会和供销会摆摊推销,被人家挑三拣四,甚至吃闭门羹。现在呢,电话自己送上门来,电报一份接一份,订单多得根本接不过来!

电报机咔哒作响,一份份带着加急字样的电报,像雪花一样堆满了收发室。各地发来的都是催货电文——“急需远风一型水泵五百台速发!”,“望速供远风电风扇三千台,款项已汇!”,“请告知远风水泵长江流域经销商联系方式!”……

李大柱和赵援朝、张巧玲一起,拿着那本引发了这场全国性震撼的《大众电影》,在人群激动的人群中,感觉像做梦一样。他们的设计稿,那些凝聚了他们心血和秦厂长超前理念的画面,真的活了,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点燃了整个国家的市场!

“援朝!巧玲!咱们……咱们真行啊!”李大柱眼眶湿润,一把搂住身边的赵援朝,力气大得让赵援朝直咧嘴。

张巧玲扶了扶眼镜,努力想保持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手指和泛红的眼角暴露了她内心的波澜。“是啊……这下订单得多到什么程度啊?”她看着业务科堆积如山的记录本和电报传真,感觉有些窒息。

赵援朝则兴奋得直搓手,“这广告太管用了!厂长说打响名气,这可不是一般地打响,这是炸响了啊!这回厂里可算彻底翻身了吧!”

王奎山副厂长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同样拿着一本杂志反复端详。广告右下角角落里,一闪而过的“红星农机厂”的字样,在这一刻,仿佛比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还要闪亮。他想起秦奋出发前的神秘和信心,彼时他只道是秦奋心中有谱,却没想到这个“谱”竟然能奏出如此石破天惊的乐章。

“老王!”电话响了,是县里工业局的刘局长,声音无比激动,甚至带着一丝颤音:“是不是红星厂?我是刘进步!你们厂那个远风啊……太了不起了!刚省里来了电话,问咱们凤栖县出了这么个厉害的厂子!市里也打来电话了!全国各地都在关注啊!你们准备好了吗?这么大的订单量可不是闹着玩的!”

王奎山握着电话的手也有些抖,“刘局,是,是我们厂!秦厂长他……”他顿了顿,“秦厂长他是有准备的!他刚从Bj回来,他之前就预料到广告效果会不错,让厂里在做一些生产准备了!”

虽然秦奋的准备主要是技术和管理上的升级,而非立刻扩大产能,但在这种关键时刻,王奎山必须向领导和外界展现信心。

仅仅三天时间,红星农机厂收到的意向订单总额,已经超过了厂子过去三年销售额的总和,而且还在以令人咋舌的速度不断增长!原先还只在凤栖县有点名气的“红星农机厂”,一夜之间,因“远风”广告在《大众电影》上的震撼亮相,变得全国闻名!

厂里上上下下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和兴奋中,但也很快被接下来的挑战冲淡。订单雪片般飞来,产能却像蜗牛一样爬行。原本经过技改后的生产线,已经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工人三班倒,机器不停歇。即便是这样,每天生产出来的水泵和电风扇,还不到当天收到订单零头的零头!

厂里的仓库迅速被清空,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一下线就被运走。原材料的供应也开始变得紧张。王奎山召集李顺才、刘副厂长、刘干事等一线负责人员开会,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焦急。

“老王,照这个势头下去,咱们就是不吃不喝,现有的生产线也赶不上啊!”刘副厂长拍着桌子,满脸通红。他负责生产,这种“有米下不了锅”的感觉让他无比难受。

“原料也撑不住了!”刘干事愁眉苦脸,“市里支援采购的渠道也告急,钢材、铜线、塑料粒子,需求量突然暴涨,供应商那边也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