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技术输出,反向输出的萌芽(第2页)
人才与知识协同:集团人力资源部开始推行“内部人才轮岗计划”,选派有潜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在不同子公司之间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轮岗交流,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增进相互了解,培养具备集团整体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一个内部知识共享平台——“星辰知道”系统也悄然上线,员工可以在上面提问、分享经验、查阅技术文档和案例。由集团技术委员会牵头组织的各类技术研讨会、专题培训班也定期举行,邀请内外部专家授课,促进最佳实践的传播和复制。
财务与资本协同:钱敏领导的集团财务部,正在建立一套更加精细化的集团资金管理体系。通过设立内部资金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对于各子公司提出的重大投资项目,集团财务部会会同战略发展部进行严格的财务评估和风险审查,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秦奋也开始考虑,未来是否可以利用星辰控股这个平台,进行更灵活的资本运作,比如为发展前景良好的子公司单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通过并购来快速补强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当然,“星辰系”联动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挑战与摩擦时有发生。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子公司本位主义与集团整体利益的平衡。各子公司总经理毕竟肩负着本公司的盈利指标,当内部协同需要牺牲一部分短期利益,或者需要投入额外资源时,难免会产生犹豫和博弈。例如,在内部转拨定价方面,卖方子公司希望价格高一点,买方子公司则希望价格低一点,如何制定一个公平合理、又能激励内部交易的转移定价政策,就让钱敏和她的团队颇费了一番脑筋。
其次是协同效率与管理成本的平衡。过多的跨部门会议、复杂的审批流程,如果设计不当,反而可能降低决策效率,增加管理成本。秦奋对此保持着高度警惕,他反复强调,协同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协同而协同,一切流程都要以“简单、高效、务实”为原则。
再者,企业文化的融合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原先的几个事业部,以及新并购的企业,在管理风格、工作习惯、价值理念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将“客户为先、创新为魂、奋斗为本、协作为荣”的星辰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所有“星辰人”的共同信念和行为准则,需要持续的宣贯、引导和制度保障。
面对这些挑战,秦奋展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战略定力。他一方面通过完善制度、明确权责、优化流程,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他更注重通过身体力行和有效的沟通,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
他经常深入各子公司的一线,与员工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集团高管会议上,他会不厌其烦地阐述“星辰系”联动的战略意义,分析成功案例,也剖析存在的问题。
打造一个高效联动的“星辰系”,不仅仅是管理体系的构建,更是企业文化的重塑。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星辰精机”与“星辰电子”在某款高端数控系统联合攻关项目上的合作。初期,由于双方技术团队在设计理念、工作节奏上存在差异,项目进展一度不顺利,甚至出现了一些相互指责的情况。秦奋得知后,并没有简单地批评或处罚,而是亲自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天的封闭式研讨会,让双方团队的核心成员坐在一起,充分沟通,坦诚交流。
在研讨会上,秦奋没有过多干预技术细节的讨论,而是引导大家回忆星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重温创业初期的那种激情与梦想。他还分享了财富帝国系统中关于“跨部门高效协作”的经典案例和方法论。
“我们星辰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敢于啃硬骨头,靠的是我们相互信任、并肩作战!”秦奋的声音不高,却充满了力量,“现在,我们面临的是更复杂的技术挑战,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我们内部都不能精诚合作,各自为战,那我们凭什么去赢得未来?”
这次研讨会后,两个团队之间的隔阂消除了不少。他们重新调整了合作模式,设立了联合项目办公室,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接口人。后续,项目的进展明显加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星辰系”联动的效果逐渐显现。
星辰电子研发的新一代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hmi(人机交互界面),在星辰精机的机床产品上得到了率先应用,使得星辰牌机床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星辰精机为星辰红梅量身定制的高速灌装和智能包装生产线,不仅大幅提高了红梅的生产效率,还通过精准控制,减少了原料损耗,提升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
星辰红梅利用其在天然植物提取方面的技术优势,与星辰电子合作,开始探索将某些具有特殊光学或电学特性的天然材料,应用于新型传感器或显示材料的研发,虽然这还处于非常初级的探索阶段,但已经展现出跨界创新的巨大潜力。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协同成果,极大地鼓舞了整个集团的士气。员工们开始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孤立的“事业部员工”,而是庞大而充满活力的“星辰系”的一员。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部门的kpi,更是为整个集团的共同目标贡献力量。
“星辰系”的联动,如同一首多声部的交响乐,各个乐器在总指挥的协调下,既能发挥各自的特色,又能和谐共鸣,共同奏响了星辰集团迈向更高峰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