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18章 政策绿灯,特事特办(第2页)

采购部部长老周,一位在采购岗位上干了多年的“老法师”,也坦言道:“秦总,各位领导,现在我们供应商队伍虽然庞大,但真正能称得上‘战略合作伙伴’的并不多。很多时候,我们和供应商之间还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缺乏深度绑定和协同发展。”

听完众人的发言,秦奋点了点头,他要的就是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

“大家的意见都很中肯。产业链整合,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有决心,有智慧,有耐心。”秦奋目光扫过众人,“我初步设想,我们的产业链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对于那些技术壁垒高、供应渠道单一、对我们产品性能和成本影响巨大的核心零部件,我们要下大力气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比如,王厂长提到的机床核心功能部件,李总监提到的部分关键电子元器件。我们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技术人才、甚至并购有相关技术积累的小型企业等方式来实现。初期不求大而全,但求在几个关键点上取得突破。”

“第二,战略性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对于一些用量大、价格波动频繁、对生产稳定性影响大的基础原材料和辅料,我们要考虑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签订长期锁价协议、参股甚至控股有资源优势的原材料企业等方式,来保障供应的稳定性和成本优势。比如红梅日化需要的一些特色植物提取物、化工原料,机械厂需要的优质钢材等。”

“第三,优化供应商结构,培育战略合作伙伴。我们要对现有的供应商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淘汰掉那些质量不稳定、技术水平低、合作意愿不强的供应商。同时,要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潜力、与星辰价值观趋同的优质供应商,将其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深度绑定。我们可以向他们开放部分技术,支持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实现共同成长。甚至可以考虑与他们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

“第四,构建高效协同的内部供应链。随着我们多基地的发展,集团内部各子公司、各生产基地之间的物料调拨、半成品供应、技术支持等也日益频繁。我们要进一步打通内部壁垒,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集团内部供应链的高度协同和透明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损耗,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秦奋的这番话,为星辰集团的产业链整合指明了方向。这不再是简单的采购管理,而是上升到了企业核心竞争战略的高度。

他接着布置具体工作:“我提议,在‘国际市场拓展领导小组’之外,再成立一个‘产业链整合专项小组’,由我亲自担任组长,钱总、王总、李总担任副组长,采购部、物流部、财务部以及各主要事业部的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小组的首要任务,是在一个月内,对集团目前涉及的所有关键产业链环节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排查,梳理出我们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找出最需要优先整合的关键节点,并提出具体的整合方案和实施路径。”

“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任务很重。”秦奋的语气不容置疑,“但我们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这关系到星辰的未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系到我们的‘星辰’品牌能否真正走向世界。”

会议结束后,整个星辰集团高层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如果说之前的“多基地开花”是星辰在广度上的扩张,那么接下来的“产业链整合”,则是星辰在深度上的掘进。

王建国和李明浩立刻行动起来,分别组织机械和电子板块的技术骨干,开始梳理各自领域内的核心零部件清单和技术瓶颈。钱敏则开始研究通过资本运作(如并购、参股)整合产业链的可行性,并着手评估潜在的标的企业。采购部和物流部也忙碌起来,利用新系统提供的数据支持,对现有供应商网络和物流体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