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政策绿灯,特事特办
秦奋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手中拿着的是一份刚刚由钱敏呈送上来的《星辰集团海外市场拓展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是钱敏团队联合国际顶尖咨询公司,历时数月精心调研分析的成果。报告厚厚的一沓,字里行间充满了数据、图表和审慎的分析。
他一页页仔细翻阅着。报告的结论与他之前的初步判断大体一致。东南亚市场,凭借其地理位置、经济增长潜力和相对较低的准入门槛,确实是星辰集团“走出去”的首选突破口,尤其是在中低端数控机床、通用型电子元器件以及日化产品领域,星辰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性价比优势。而欧洲市场,特别是德国,虽然是工业制造的巅峰之地,竞争异常激烈,但报告也指出,在某些特定的细分领域,如高精度模具、特种定制化机床部件以及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电子模块,如果星辰能够确保顶尖的质量和可靠的交付,并非全无机会,甚至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逐步渗透。
报告中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星辰集团目前存在的短板和潜在风险。其中,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在国际化运营经验和品牌影响力方面的不足,被重点提及。“要在国际市场上与那些百年老店和行业巨头竞争,我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产品,更要有强大而富有韧性的供应链作为支撑。”报告中的这句话,让秦奋深有感触。
星辰集团在国内已经实现了“多基地开花”的良好局面,并通过新解锁的“集团化运营与供应链协同”系统模块,在提升内部运营效率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但这种协同,更多的是在现有供应商体系基础上的优化。面对更为严酷和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仅仅做到“协同”是不够的,必须向“整合”迈进,打造一个更具控制力、反应更敏捷、成本更优化的产业链条。
“看来,‘走出去’的战略要想成功,我们内部的产业链整合,必须提上日程,而且要加快速度。”秦奋放下报告,心中已有了计较。
他随即召集了王建国、李明浩、钱敏以及集团采购部和物流部的负责人,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议题便是“星辰集团产业链深度整合与优化”。
会议室的气氛略显凝重。秦奋将海外市场报告中的相关结论向与会人员做了通报,然后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前供应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们很多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仍然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商。虽然我们有严格的供应商筛选和管理体系,但这种依赖性本身就是一种风险。一旦核心供应商出现产能不足、质量波动、价格大幅上涨甚至是被竞争对手控制,都可能对我们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冲击。尤其是在我们准备走向海外的时候,这种风险会被进一步放大。”
王建国深有同感:“秦总说的是。就拿我们精密机床来说,一些高等级的铸件、特种钢材、精密轴承,还有数控系统的部分核心部件,我们主要还是依赖几家国内外的老牌供应商。这些年虽然合作还算顺畅,但议价能力始终受制于人。而且,一旦订单量激增,对方的产能未必能跟得上,交货期就很难保证。”
李明浩也补充道:“电子产业更是如此。很多关键的芯片、被动元器件、特种线路板,我们都是外购。虽然我们电子科技公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但要覆盖所有关键环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我们要为国际大客户代工,或者自主品牌要打入高端市场,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要求会更高。”
钱敏从财务和战略层面分析:“产业链的整合,尤其是向上游延伸,进行垂直整合,短期内可能会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并且会面临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成功的产业链整合能够显著降低采购成本,保障供应安全,提升产品质量的可控性,甚至能够催生新的技术创新和利润增长点,从而构筑起强大的竞争壁垒。这对于星辰集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扩张,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