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员工福利,凝聚人心(第2页)
就这样,陆陆续续地,又有七八名经验丰富的车工、铣工、磨工,甚至还有一名极其稀缺的热处理老师傅,被王建军“忽悠”进了星辰厂。这些人大多是三四十岁,正值当打之年,技术扎实,上手很快,迅速成为了各个车间的生产骨干。
人才的涌入,如同新鲜的血液,为星辰机械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将这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单位、带着各自习惯和想法的人才,有效地吸纳、整合,并让他们真正融入星辰厂的体系,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又成了秦奋和管理团队面临的新挑战。
秦奋深知,简单的“招进来”只是第一步,“用得好”、“留得住”才是关键。
他首先做的,是完善薪酬激励体系。在原有计件工资的基础上,他引入了更细化的岗位技能等级评定,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底薪和计件单价系数。对于孙建国、曙光厂来的模具师傅、以及那两位返聘的老工程师等核心技术人才,则实行年薪制或项目分红制,确保他们的收入水平在全市乃至全省同行业中都具有竞争力。他还设立了“技术革新奖”、“质量标兵奖”、“优秀学徒奖”等多个奖项,定期评选,公开表彰,营造尊重技术、鼓励创新的氛围。
其次,是加强培训和技术交流。秦奋要求孙建国和钱保国牵头,定期组织内部的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会。让老师傅们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活拿出来分享,让年轻工人有机会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那些表现突出、有培养潜力的年轻人,秦奋还承诺,将来有机会送他们去外地甚至国外学习深造。
再次,是企业文化的初步塑造。秦奋反复向所有员工强调“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团结是力量”的理念。他要求管理层以身作则,深入一线,了解工人的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厂里虽然条件还比较简陋,但他坚持改善食堂伙食,修缮职工宿舍,尽可能地为员工创造一个相对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还鼓励成立工会组织,定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对于孙建国和他的研发团队,秦奋给予了最大的自主权和资源支持。除了“星辰一号A型”的持续改进,他又批准了几个新的研发项目,包括小型精密平面磨床的自主设计、以及对那台从农机三分厂弄来的老镗床进行数显化改造等。这些项目既有现实的生产需求,又具有一定的技术挑战性,极大地激发了研发人员的热情。
对于曙光厂过来的模具师傅们,秦奋将厂里所有与模具相关的业务全部交给了他们,并鼓励他们承接外部的高端模具订单。当他们利用那几台进口设备,成功制造出几套连红星市模具厂都觉得棘手的精密冲压模具时,那种被信任、被重用的成就感,让他们彻底打消了最后一丝疑虑,决心在星辰厂扎下根来。
而那些新加入的技术工人们,在星辰厂,也感受到了与以往国营厂截然不同的氛围。这里没有那么多论资排辈,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凭本事吃饭,多劳多得,只要你技术过硬,肯努力,就能获得尊重和丰厚的回报。车间里虽然忙碌,但大家的心气都很高,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蔚然成风。
时间就在这种紧张而充实的节奏中悄然流逝。几个月下来,星辰机械厂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熔炉,将那些新吸纳进来的人才和技术,与原有的基础不断融合、锤炼、升华。
厂区的面积没有变,甚至连围墙都还是那般破旧。但厂区内的景象,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精密模具车间里,电火花机床闪烁着幽蓝的电弧,线切割机床发出细微的切割声,一个个形状复杂的模具零件正在老师傅们的手中逐渐成型。
热处理车间也初步搭建了起来,那位新来的老师傅正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炉温,对一批关键零件进行淬火处理。
技术部的绘图板前,孙建国和几个年轻技术员正围着一张复杂的图纸激烈地讨论着,不时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更加强劲有力,工人们的操作也更加娴熟自信。看板上,“星辰一号”的月产量数字,正在稳步地向着一百五十台,甚至两百台的目标迈进。
秦奋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
吸纳人才,积蓄力量。这是他在这个行业“寒冬”期定下的核心战略。现在看来,这个战略正在初见成效。星辰机械厂的技术实力、生产能力和人才储备,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提升。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在经历了一段潜心修炼、打通任督二脉之后,内力变得更加深厚,根基也更加稳固。
他知道,治理整顿的“冬天”还没有完全过去,市场的寒意依然存在。但星辰厂已经不再是那棵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苗了,它正在努力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积蓄着足够的力量,等待着春天到来之时,以更加挺拔、更加茁壮的姿态,去迎接新的阳光和挑战。
而秦奋的目光,也开始从眼前的生产和人才,投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将这些吸纳来的人才和积累起来的力量,通过更科学、更高效的管理体系,真正凝聚成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将是他下一阶段需要攻克的难题。
他的工业霸主之路,正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越来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