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76章 员工福利,凝聚人心

红星市的这个冬天,寒意彻骨,仿佛要将所有生机都冻结。经济治理整顿的寒风,无情地扫荡着每一个角落,让那些曾经在过热浪潮中喧嚣一时的厂矿企业,如今都噤若寒蝉,甚至不少已经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中奄奄一息。然而,在星辰机械厂那座位于东郊、略显偏僻却日益繁忙的厂区内,气氛却与外界的萧条截然不同。

秦奋站在二楼办公室的窗前,目光越过下方车间里闪烁的焊花和机床运转的轮廓,投向更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手中那份与曙光精密模具厂草签的收购意向书,墨迹未干,却仿佛带着一股温热的力量,驱散了窗外的几分寒意。

拿下曙光厂,不仅仅是获得几台关键的电火花和线切割设备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那几位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老模具师傅,以及他们手中掌握的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对于星辰厂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是补齐核心技术短板的关键一步。

“建军哥,曙光厂那边,老高已经带人过去清点资产、核查账目了。初步反馈回来的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一些,设备维护得不错,那几个老师傅也都表示,只要我们能保证基本待遇和给他们一个能安心搞技术的环境,都愿意留下来。”秦奋转过身,对坐在沙发上正捧着一本《金属材料热处理手册》看得入神的王建军说道。

王建军放下书,脸上露出一丝喜色:“那敢情好!模具这玩意儿,以前咱们厂只能做点简单的,复杂的都得外协,又贵又慢。有了这帮老师傅和那几台洋设备,以后咱们自己就能搞定了!很多新产品的开发,也能提速不少!”

“是啊。”秦奋点点头,眼神深邃,“这只是第一步。治理整顿带来的行业洗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吸纳人才、积蓄力量的好机会。现在外面日子不好过的厂子多,有真本事但没地方施展的人才也多。我们手里有现金,有订单,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能让他们看到希望的技术和发展方向。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广纳贤才的时候。”

他深知,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制造业,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研发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这场经济寒冬,固然残酷,但也像一场大浪淘沙,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从即将沉没的破船上“筛选”了出来,等待着有眼光、有实力的“新船主”去招揽。

秦奋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曙光厂那几个模具师傅。他脑子里有一张更宏大的“人才地图”。

“建军哥,除了曙光厂,你和孙工那边,还要继续留意。我听说,市里那家老牌的红星工具厂,最近日子也很难过,他们厂里可有不少经验丰富的工具设计师和刃具磨工,这些都是我们急需的。还有一些国营大厂,因为效益下滑,可能会有一些技术骨干‘人心思动’,或者有提前退休、愿意出来发挥余热的老专家。只要是我们需要的,只要对方有真才实学,条件可以谈,待遇可以放宽。”

“我甚至在考虑,”秦奋顿了顿,抛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我们能不能主动出击,去一些经营困难但技术底子还在的研究所或者大专院校,‘定向挖人’?比如,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或者研究员,担任我们的技术顾问,甚至可以考虑和他们合作搞一些项目,或者干脆把一些有潜力的年轻毕业生招进来,我们自己培养。”

王建军听得眼睛都亮了,他虽然不善言辞,但也明白秦奋这番话的分量。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招几个工人那么简单了,这简直是要把红星市乃至周边地区的技术精华都往星辰厂“扒拉”!

“厂长,您这……手笔可真不小啊!”王建军咂了咂嘴,“不过,我喜欢!咱们厂要真能把这些牛人都弄来,以后还愁造不出好东西?”

秦奋笑了笑:“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但方向必须明确。我们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能赚钱的工厂,更要是一个技术领先、人才济济的创新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接下来的几个月,秦奋和他的核心团队,几乎将一半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场“人才争夺战”中。

高建华那边,顺利完成了对曙光精密模具厂的清产核资。秦奋亲自出面,与曙光厂的几位老模具师傅进行了几次推心置腹的长谈。他没有过多地谈论薪资待遇,而是更多地和他们探讨精密模具的未来发展趋势,讨论星辰厂对模具技术的重视和投入计划,描绘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不受束缚、专心致志搞技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这些在国营厂里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技艺却无处施展的老伙计们,被秦奋的真诚、远见以及对技术的尊重深深打动。最终,包括曙光厂原来的技术负责人,一位经验丰富的七级模具钳工老师傅在内,五名核心技术骨干,全部同意加入星辰机械厂,并带来了他们所有的图纸资料和一部分珍贵的专用工具。秦奋当即拍板,在二分厂专门划出一块区域,成立“精密模具车间”,由这位老师傅担任车间主任,并给予了充分的自主权和资源支持。曙光厂原有的几台进口电火花机床和线切割机床,也被小心翼翼地搬迁到了星辰厂,经过孙建国和钱保国等人的检修调试,很快就焕发了新的生机。

与此同时,王建军和孙建国也没闲着。他们利用各自在红星市机械行业的人脉关系,四处打探消息。

孙建国凭借着以前在红星机床厂积累的声望,成功说服了两位即将退休、但在特种齿轮加工和精密测量方面有着独到经验的老工程师,同意接受星辰厂的“返聘”,担任技术顾问,每周来厂里指导几天。这两位老专家的加入,对于提升星辰厂在齿轮加工和质量检测方面的水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王建军则把目光瞄准了那些因为工厂停产、半停产而赋闲在家,或者对原单位待遇不满的技术工人。他不像秦奋那样擅长“画大饼”,但他有他自己的一套“攻心计”。他提着两瓶酒,几包烟,直接找到那些他认为有真本事的人家里,跟人家拉家常,了解对方的困难,然后实实在在地告诉对方,星辰厂现在活儿多,待遇好,只要肯干,凭手艺吃饭,绝对比在原单位混日子强。他还特意把自己和刘小虎等人的工资条拿给对方看,那实实在在的数字,比任何空洞的承诺都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