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技术壁垒,无人能仿!(第2页)
接下来的日子,整合工作全面展开,各种矛盾和困难也接踵而至。
老刘带着星辰厂的老员工和几个从三分厂工人里挑出来还算肯干活的,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清理工作。但进展缓慢。三分厂的老工人大都习惯了慢悠悠的节奏,让他们清理垃圾、拔草、搬运废料,要么磨洋工,要么抱怨连天。
“刘头儿,这活儿也太脏了,以前我们可不干这个!”
“就是,我们是技术工人,不是清洁工!”
老刘憋着火,耐着性子解释:“现在厂里刚接手,百废待兴,大家一起动手,把环境弄好了,才能开工生产!等生产恢复了,这些杂活自然有后勤的人干!”
但效果不大。有些人干脆躲起来,或者找各种理由请假。老刘气得跳脚,几次想发火骂人,都被秦奋劝住了。
秦奋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他让周雅芳尽快核实人员情况,对于那些长期泡病号、或者明确表示不愿干活的,暂时搁置一边,不强求。重点是争取那些态度摇摆、还有一丝干劲的中间派,以及个别表现积极的工人。
他亲自上阵,带着几个星辰厂的年轻人,卷起袖子就干。清理垃圾、刷墙、修补门窗,哪里最脏最累,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原本观望的三分厂工人看到新厂长都这样,也不好意思再躲懒,慢慢也跟着动起手来。
同时,秦奋让周雅芳提前预支了一部分生活费给那些确实困难、但愿意干活的工人,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也收拢了一波人心。
设备修复更是困难重重。孙建国带着李卫东和几个星辰厂的技术骨干,一头扎进了金工车间。检查下来,情况比预想的更糟。大部分机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故障,缺零件、精度丢失、线路老化。尤其是那台宝贝镗床,主轴箱有点问题,导轨磨损也比较严重,修复难度很大。
“厂长,这些老家伙,很多零件都停产了,不好找啊!”孙建国愁眉苦脸地汇报。
“能自己做的,我们自己做!做不了的,想办法去别的厂淘换,或者去废品站碰碰运气!”秦奋咬牙道,“尤其是那台镗床,无论如何要把它修好!需要什么支持,跟我说!”
于是,孙建国他们开始了艰苦的修复工作。拆卸、清洗、测量、绘制缺失零件的图纸、自己动手加工替代件……星辰厂原有的几台精密机床也搬了过来,优先保障修复工作。秦奋也利用自己超前的知识,不时给孙建国提供一些改进和修复的思路。
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两个好苗子。三分厂有个叫钱保国的老钳工,五十多岁,技术相当扎实,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但干起活来一丝不苟。在修复一台精度严重丢失的旧车床时,他硬是凭着经验和手感,用刮刀一点点把磨损的导轨刮研修复,精度恢复了不少。秦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直接给他提了级,任命他协助孙建国负责设备维修。
随着厂区初步清理完毕,部分设备开始运转,秦奋开始着手建立新的规章制度。考勤、生产调度、安全规范、仓库管理……每一项都触动着三分厂老工人的“舒适区”。
最大的阻力来自计件工资的推行。当第一批“星辰一号”的零部件开始在三分厂加工,秦奋宣布金工车间试行计件工资时,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凭什么干得多就拿得多?我们都是国家的人,就该拿一样的工资!”
“计件?那不是逼着我们拼命吗?累坏了算谁的?”
“质量怎么办?光图快,活儿糙了,出了问题还不是扣我们钱?”
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习惯了大锅饭的人们,对这种与收入直接挂钩的考核方式充满了本能的抗拒和恐惧。
秦奋早有预料。他没有强制推行,而是采取了“试点先行、自愿加入”的方式。他将星辰厂原来的几个技术好的、干劲足的工人,和钱保国等几个主动要求尝试的三分厂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计件试点小组”,让他们先干起来。
同时,他让李卫东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先保证质量,再谈数量。任何不合格的产品,不仅没有计件工资,还要追究责任!”
第一个月月底,试点小组的工资条发下来时,整个三分厂都轰动了。
星辰厂的老员工,凭着熟练的技术和拼劲,普遍拿到了八十到一百二十块不等的工资。而钱保国,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加上修复设备的额外奖金,居然拿到了近一百五十块!其他几个加入试点的三分厂工人,虽然技术稍差,但也比以前的死工资多了二三十块。
鲜明的对比摆在眼前。那些原本拿三四十块死工资、还在抱怨观望的工人,看着别人鼓囊囊的钱包,心里开始活泛起来。原来,这个年轻的个体户厂长说的是真的!真的肯给钱!
人心开始悄然变化。第二个月,主动要求加入计件的工人明显增多。虽然依旧有牢骚和不适应,但机器的轰鸣声开始变得更加有力,工人们的操作也明显加快了节奏。为了更高的产量和工资,大家开始自觉地减少闲聊、抽烟的时间,甚至开始琢磨怎么改进操作能更快、更好。
时间一天天过去,农机三分厂,或者说现在的星辰机械厂二分厂,正在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
厂区干净整洁了许多,破损的门窗得到了修缮,新刷的石灰标语“质量是生命,效率是金钱”格外醒目。
金工车间里,大部分老旧机床经过修复和调试,已经投入了使用。虽然精度有限,但承担“星辰一号”的粗加工和部分次要零件的生产,大大缓解了星辰厂本部的生产压力。那台老镗床,在钱保国和孙建国的联手攻关下,也奇迹般地修复成功,虽然精度还达不到进口设备水平,但加工一般的箱体已经足够。
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变化。通过计件工资的刺激、榜样的带动以及秦奋恩威并施的管理,大部分三分厂的工人开始接受新的管理模式,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虽然还有少数老油条混日子,但已经不成气候。钱保国等一批有技术、肯干活的老工人被提拔重用,成为了生产骨干。星辰厂原来的员工和三分厂的员工之间,也从最初的隔阂、互相看不顺眼,开始慢慢磨合、协作。
生产开始步入正轨。“星辰一号”的月产量,在两个厂区合力之下,开始缓慢爬升,从最初的混乱期,逐渐稳定到了每月近五十台的水平。虽然离消化积压订单、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但总算看到了希望。
银行的贷款本息开始按月偿还,工厂的账面上,第一次出现了持续的正向现金流,虽然还很微薄。
然而,站在初步恢复生机的二分厂车间里,听着熟悉的机器轰鸣和工人们略显嘈杂的交谈声,秦奋的心头,却并没有多少轻松。
整合与消化,只是解决了“活下来”和“站稳脚跟”的问题。眼前的摊子铺开了,但管理上的粗放、技术上的短板、产品单一的风险、人才储备的匮乏……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同冰山,逐渐显露出来。
他意识到,靠着打补丁式的管理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方式,星辰厂走不远。并购三分厂,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让星辰真正腾飞,必须有一个更清晰、更长远、更系统的规划。
夜深人静,秦奋坐在二分厂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就着昏黄的灯光,摊开笔记本,开始一笔一划地勾勒着星辰机械厂未来的蓝图。他要为这个刚刚整合、充满生机与矛盾的新生企业,制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纲领。
一个关于星辰未来的“五年计划”,正在他的笔下,悄然酝酿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