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釜底抽薪,日岛代表的绝望
红星柴油机厂那五台“星辰一号”液压仿形装置的安装调试,进行得异常顺利。孙建国带着马小军和李卫东,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会了凸轮轴车间的几位老师傅如何操作和进行日常维护。不到一周时间,这五台原本普通的C620车床,就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在加工柴油机核心零件——凸轮轴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和精度。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红星市的机械行业圈子里迅速传开了。
最先坐不住的,是与柴油机厂业务往来密切,且同样面临着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压力的红星水泵厂和红星电机厂。
“老王,听说你们厂搞了几台神器?能让普通车床自动车凸轮轴?”红星水泵厂的生产副厂长张建军,一个电话直接打到了王副厂长的办公室,语气里充满了好奇和探究。
王副厂长如今可是春风得意,腰杆都挺直了不少。柴油机厂引进了“星辰一号”后,凸轮轴车间的生产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了近三成,废品率也大幅下降,这可是实打实的成绩。他矜持地笑了笑:“呵呵,张厂长消息灵通啊。也不是什么神器,就是我们厂的老朋友,星辰机械厂秦奋那小子,鼓捣出来的一个液压仿形装置。效果嘛……确实还不错。”
“还不错?老刘都快把那几台改装车床夸上天了!说精度比他们那台德国老爷车还好?”张建军显然是从别的渠道打听到了更具体的消息,“老王,别藏着掖着了,给兄弟透个底,那玩意儿真那么神?”
“神不神,你亲自来看看不就知道了?”王副厂长卖了个关子,“不过我可提醒你,想看的人可不少,你得抓紧。”
放下电话,王副厂长不禁感慨,秦奋那小子,真是个人才!当初他力排众议,持续给星辰厂提供高精度零件订单,后来又拍板买下那五台“星辰一号”,现在看来,真是明智之举。不仅解决了厂里的生产难题,还意外地让柴油机厂成了其他兄弟单位羡慕和取经的对象。
仅仅几天时间,前来柴油机厂“参观学习”的各路人马络绎不绝。水泵厂的张副厂长来了,电机厂的技术科长也来了,甚至连隔壁市一家生产纺织机械的厂子,都派了采购主管过来打探消息。
他们无一例外,都被“星辰一号”展现出的优异性能所震撼。看着原本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小心翼翼、耗时耗力才能加工出来的复杂曲面零件,如今在一台加装了“星辰一号”的普通车床上,被一个年轻工人轻松、快速、精确地车削出来,那种视觉冲击力是难以言喻的。
“这……这真是普通车床改的?”
“控制精度能到两丝(0.02)?真的假的?”
“操作好像也不复杂嘛!”
“多少钱一套?在哪儿买?”
参观者们的问题,最后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星辰机械厂。
与此同时,秦奋投放在省《机械工人》杂志上的那则小小的豆腐块广告,也开始发挥作用了。
这本杂志在省内乃至邻近省份的机械行业内,还是有相当影响力的。虽然广告版面不大,措辞也相对朴实,但“液压仿形”、“提高效率”、“提升精度”、“星辰一号”这几个关键词,精准地戳中了不少工厂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痛点。
一时间,星辰机械厂那部刚刚安装不久的摇把子电话,成了最繁忙的设备。
“喂?是星辰机械厂吗?我们是洛城矿山机械厂的,在《机械工人》上看到你们的广告,想咨询一下那个‘星辰一号’……”
“请问是秦厂长吗?我是南阳轴承厂技术科的,我们想了解一下你们的仿形装置能不能用于加工带锥度的轴承外套圈……”
“你们那个装置,能不能装在我们厂的C618车床上?我们想派人过去看看实物……”
除了电话,还有写着各种抬头的信件,从省内各地甚至邻省飞来,雪片般涌向秦奋的办公桌。
秦奋简直成了“接线员”和“客服代表”。他耐心地解答着各种技术咨询,记录下对方的需求和联系方式。对于那些明确表示想来厂里考察的,他都热情欢迎。
于是,星辰机械厂原本还算宽敞的厂区,一下子变得门庭若市。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单位的考察人员。他们有的是技术员,有的是车间主任,有的是采购科长,甚至还有主管生产的副厂长亲自带队前来。
秦奋不得不把孙建国、李卫东甚至马小军都动员起来,组成了一个临时的“接待和演示小组”。
“孙工,您给这几位洛矿的师傅重点介绍一下我们仿形阀的结构和精度保持。”
“小李,你带南阳轴承厂的同志去看看我们修改C618的方案图纸。”
“小马,你操作熟练,给这位纺织机械厂的领导演示一下加工那个蜗杆件。”
演示现场,往往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当看到“星辰一号”精准流畅地完成仿形切削,加工出的零件精度达到甚至超过他们的预期时,惊叹声和赞许声此起彼伏。
最初的怀疑和观望,迅速转变成了强烈的购买欲望。
“秦厂长,这‘星辰一号’,我们要了!先给我们来三套!”这是红星水泵厂的张副厂长,看完演示当场拍板。
“我们要两套,装在C620上,能不能尽快交货?”这是红星电机厂的技术科长。
“我们洛矿路远,一次性订八套!价格能不能再优惠点?我们自己派车来拉!”洛城矿山机械厂的采购主管更是豪爽。
订单,如同潮水般涌来。短短半个月时间,秦奋手里的订单合同,就已经累积到了三十多套!按照每套一千二百元计算,这就是将近四万元的合同额!
这笔钱,在1982年的中国,对于一家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私营小厂来说,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
秦奋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为“星辰一号”的成功和市场的热烈反响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另一方面,看着那厚厚一叠、还在不断增加的订单合同,他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为,星辰机械厂目前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按时消化如此多的订单!
“秦厂长,不能再接单了!再接下去,我们根本做不出来!”车间主任老刘,一个五十出头、经验丰富的老钳工,满头大汗地冲进秦奋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张刚刚统计出来的生产进度表,脸上写满了焦虑。
秦奋示意他坐下,递给他一杯水:“老刘,别急,慢慢说。现在生产上遇到什么困难了?”
老刘一口气灌下大半杯水,喘着粗气说道:“困难大了去了!现在全厂二十多个工人,除了留几个人应付那些零散的代工订单,其他人几乎全都扑在‘星辰一号’上了。但这玩意儿,不是简单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