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60章 七十二小时,不眠不休!

从市工商银行出来,已是午后。秋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梧桐树叶,在斑驳的地面上投下晃动的光影,却驱不散秦奋心头的些许寒意。自行车的链条发出有些干涩的嘎吱声,如同他此刻的心情,在希望与现实的碰撞中显得有些滞涩。

十五万元的贷款申请,如同预料中那样,被银行那套冰冷而刻板的规则无情地挡了回来。没有足值的抵押物,没有强力的担保单位,他这个在银行看来“出身不明”的私营厂长,纵有再好的技术、再火的订单、再详尽的报告,也敲不开那扇紧闭的资金闸门。

这并非某个信贷科长的刁难,而是这个时代金融体系与新生私营经济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银行习惯了与“亲儿子”般的国营企业打交道,它们的风险有国家信用背书,有上级单位兜底。而像星辰机械厂这样的个体,无根无凭,在银行的风控模型里,几乎等同于“高风险”的代名词。

秦奋骑着车,没有直接回厂,而是在红星市的街道上缓缓绕行。他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这次失败,更需要冷静地思考下一步的出路。银行的路走不通,但他脑子里那幅宏伟的工业蓝图绝不能因此褪色。扩张的步伐不能停滞,资金的缺口必须填补。

他想起了之前与几个南方客户打交道时的情形。那些脑子活络的生意人,常常把“信誉”、“口碑”挂在嘴边。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的年代,商业往来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往往扮演着比合同条款更重要的角色。一次及时的交货,一次对质量的坚守,一次超出预期的服务,都能在对方心中积累起宝贵的“信用分”。

银行不认他的技术,不认他的订单,不认他描绘的未来。但或许,那些与他直接打交道的供应商、客户,会认他秦奋这个人,会认星辰机械厂这块“质量过硬”的金字招牌?

对,信用!这或许是他在缺乏硬资产的情况下,唯一能动用的、无形的资本。

目前工厂最大的现金流压力来自原材料采购。尤其是那些精度要求高、或是国内稀缺的特种钢材、合金、以及一些关键的传动部件,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南方的“倒爷”或者一些半官方性质的物资公司高价购入,且大多要求现款现货,极大地占用了本就紧张的流动资金。

如果……如果能说服其中一两家关键的、合作较为顺畅的供应商,给予一定的账期,哪怕只是半个月、一个月,就能极大地缓解现金流压力,将省下来的钱投入到更急需的地方,比如添置小型设备、或者支付工人工资和奖金。

这个想法让秦奋原本有些沉郁的心情重新振作起来。他掉转车头,朝着城南的方向骑去。那里有一个大型的五金机电市场,也是红星市周边各种物资流通的一个重要集散地。他需要找的人,就在那里。

这个人姓钱,叫钱有才,四十岁上下,身材微胖,脸上总是挂着一副精明而和气的笑容。他是红星本地人,早年间在市机械厂干过采购,后来政策松动,他头脑灵活,辞职下海,专门倒腾各种金属材料和机械配件。秦奋和他的星辰机械厂,算是钱有才比较稳定的一个客户。因为星辰厂对材料的牌号、精度要求比较苛刻,而且用量逐渐增大,付款也一直很及时,从未拖欠,钱有才对秦奋这个年轻的厂长印象颇为不错。

秦奋找到钱有才的铺面时,他正坐在一张油腻腻的八仙桌旁,一边喝着浓茶,一边跟两个穿着工装的人唾沫横飞地谈着什么。看到秦奋进来,钱有才眼睛一亮,连忙起身招呼:“哎呀,秦厂长!稀客稀客!快请坐,喝茶!”

他麻利地给秦奋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茉莉花茶,又递过一支“大前门”香烟。

“钱老板生意兴隆啊。”秦奋接过茶,笑着寒暄了一句,并没有立刻说明来意。他知道和这种人精打交道,不能太急躁。

“嗨,瞎忙活,挣点辛苦钱。”钱有才摆摆手,打发走那两个谈业务的人,然后坐到秦奋对面,笑眯眯地问道,“秦厂长今天过来,是要点什么好料?最近刚到一批沪市钢厂的45号钢圆棒,尺寸足,质量硬,你要不要来点?”

秦奋吸了口烟,缓缓吐出烟圈,看着钱有才,语气诚恳地说道:“钱老板,实不相瞒,今天来找您,不是为了要货,是想跟您商量个事儿,或者说,是想请您帮个忙。”

钱有才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了一些,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打量着秦奋:“哦?秦厂长但说无妨。只要我老钱能帮得上的,一定尽力。”他心里却在快速盘算,这个年轻厂长一向爽快,今天这般郑重其事,所求之事恐怕不小。

秦奋没有绕圈子,他将自己工厂目前订单饱满、急需扩大生产,但自有资金积累速度跟不上扩张需求,尤其是银行贷款因为缺乏抵押担保而碰壁的情况,简明扼要地和钱有才说了一遍。他没有过分渲染困难,而是着重强调了工厂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未来的潜力。

“……所以,钱老板,”秦奋看着钱有才的眼睛,语气十分真挚,“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原材料占款太多。我想跟您商量一下,以后从您这里拿货,能不能……给我们星辰厂一个短暂的账期?比如,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结一次账?我知道这不合规矩,也增加了您的风险。所以,我愿意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每吨钢材或者每批配件,给您加一点利息,算是对您资金占用的补偿。您看……”

钱有才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他没有立刻回答,脸上的表情也变得有些难以捉摸。

赊账?这在他们这个圈子里,是极其敏感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年头,三角债普遍,跑路、赖账的事情屡见不鲜。他钱有才做生意,靠的就是现金流快速周转,薄利多销。把货赊给别人,就等于把自己的钱压在了别人手里,风险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