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9章 第一台样机,风从东方来!

厂长办公室的灯光在深夜中显得格外明亮,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蒂。赵宏星,这位执掌红星机械厂数年的厂长,此刻正眉头紧锁,听着面前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的于德水和张工汇报。

“厂长,您一定要看看这个!这是我们车间的学徒工秦奋,就是上次修复进口磨床那个,他……他画出来的改造图纸!”于德水小心翼翼地将那几张被张工视若珍宝的图纸摊开在宽大的办公桌上。

赵宏星的目光扫过图纸,起初带着几分审视和不易察觉的惊讶。他知道秦奋,那个最近在厂里声名鹊起的年轻人,但他没想到,一个学徒工,竟然能拿出如此专业、如此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方案。这几张铅笔绘制的图纸,虽然笔触略显稚嫩,但其布局之规范,思路之清晰,绝非等闲之辈能及。

“角接触球轴承替代双列滚子轴承,增加预紧机构……这是为了提高主轴精度和刚性?”赵宏星的食指轻轻点在主轴系统图上,语气中带着询问,目光却投向了一旁的技术科长老李。老李是厂里的技术权威,接到电话后也匆匆赶了过来。

老李早已凑近,戴着老花镜,一张张看得极为仔细。听到厂长问话,他抬起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惊异:“厂长,这个设计思路非常先进!理论上,角接触球轴承成对使用并施加预紧,确实能大幅提高主轴的回转精度和抗变形能力,尤其是在承受径向和轴向复合力时。这正是我们那台外圆磨床的软肋之一!”

赵宏星点点头,又看向另一张图:“工作台底部加肋,预留阻尼材料填充腔……老李,这个你怎么看?”

老李推了推眼镜,语气更加激动:“妙啊!这是个抑制共振的好办法!通过改变结构刚性分布,并利用阻尼材料吸收振动能量,能有效减少加工过程中的微震,这对提高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稳定性至关重要!这个想法,我们以前也讨论过,但没有形成这么具体可行的方案!”

最后,目光落在金刚石滚轮修整器上。老李更是拍案叫绝:“这个滚轮修整器,设计得很精巧!比我们现在用的单点金刚笔效率高得多,修整精度也好得多!砂轮的性能对磨削结果影响巨大,好的修整器是保证高精度磨削的前提!”

听完老李的专业评估,赵宏星看向站在角落,显得有些局促不安的秦奋。这个年轻人,看起来还带着一丝青涩,眼神却异常明亮、沉稳。

“秦奋同志,”赵宏星的语气缓和下来,“这些图纸,确实是你独立完成的?”

秦奋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回答:“报告厂长,李科长,张工。这些图纸是我根据攻关小组这些天遇到的问题,结合我平时看的一些技术书籍和资料,自己琢磨出来的。很多地方可能考虑不周,只是想把想法画出来,请领导和专家们指点。”他再次巧妙地将功劳归结于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努力学习,避免了过于惊世骇俗的解释。

赵宏星深深地看了秦奋一眼,没有再追问细节。对于人才,尤其是这种天才式的人才,有时候不必刨根问底。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好!好一个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年轻人!”赵宏星猛地一拍桌子,脸上的凝重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决断和兴奋,“这项军工任务,时间紧,精度要求高,已经卡了我们这么多天!现在有了这个突破性的方案,我们必须抓住机会!”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然后停下,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老李,你立即组织技术科最强的力量,对这几张图纸进行审核、细化,尽快转化为正式的加工工艺图!老于,你回车间,挑选技术最好、责任心最强的老师傅,成立专门的改造突击队!刘国栋师傅,你经验丰富,就担任这个突击队的现场负责人!”

“是!”老李、于德水、刘国栋齐声应道。

赵宏星又转向后勤和物资部门的负责人:“不管用什么办法,改造需要的材料,特别是高精度的角接触球轴承、优质的阻尼材料,还有制作滚轮修整器需要的工业金刚石,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给我找到!特事特办,需要协调上级或者兄弟单位的,我亲自出面!”

“秦奋同志,”最后,赵宏星的目光再次落在秦奋身上,带着欣赏和期许,“从现在起,你暂时脱产,全力配合技术科和改造突击队的工作,随时提供技术咨询。你不仅仅是画出了图纸,更要负责将图纸变成现实!”

“是!保证完成任务!”秦奋挺直了胸膛,大声回答。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一次难得的机遇。

随着厂长的一声令下,整个红星机器厂仿佛一台沉睡的巨兽被瞬间唤醒,围绕着450万能外圆磨床的改造,开始了高速运转。

技术科灯火通明,老李亲自带队,几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围着秦奋的图纸,一边赞叹其设计的巧妙,一边根据厂里的实际加工能力和材料情况,进行细节的调整和完善。秦奋虽然名义上是“咨询”,但凭借系统赋予的知识和对后世制造技术的了解,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些画龙点睛的建议,让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们也暗暗点头。

一车间更是热火朝天。刘国栋亲自挂帅,挑选了车间里车、钳、铣、镗、装配各个工种的精兵强将。为了赶时间,大家实行三班倒,人停机不停。高精度的轴承座孔需要镗床老师傅拿出看家本领;工作台底部的加强筋和阻尼腔需要焊工和钳工的精细配合;那个结构复杂的金刚石滚轮修整器,更是对加工和装配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秦奋几乎是吃住在了车间和技术科。他白天跟着突击队,观察加工过程,解答老师傅们遇到的疑问;晚上则和技术科的人一起完善图纸,或者利用系统模拟验证一些关键参数。他那远超同龄人的沉稳、扎实的技术功底以及偶尔闪现的奇思妙想,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大家不再仅仅把他看作一个运气好的学徒工,而是真正当成了一位能够解决问题的“小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