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东瀛三洋,不过如此!(第2页)
“尺寸……有点超差。”张工测量后,摇了摇头,“而且表面有轻微的振纹。”
换上更硬的碳化硅砂轮试试?结果更糟,碳化硅砂轮虽然硬度高,但韧性差,磨削这种高硬度合金钢时,磨粒容易碎裂,导致表面质量更差,甚至出现了细微的烧伤痕迹。
连续尝试了几种不同的砂轮和磨削参数,结果都不理想。要么是尺寸精度达不到要求,要么是表面粗糙度不合格,要么就是出现了磨削裂纹。最好的几次尝试,尺寸公差也只能勉强控制在5-6微米,距离3微米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至于ra0.2的表面粗糙度,更是遥不可及,最好的结果也只在ra0.4左右徘徊。
其他的普通磨床,结果就更不用说了,连10微米的公差都难以稳定保证。
车间里的气氛越来越压抑。时间一天天过去,试件废品堆积得越来越多,但合格的零件却一个都没有加工出来。省里项目的催促电话也开始打到厂长办公室,厂领导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于德水急得嘴角都起了泡,一天几趟地往攻关小组这边跑,但除了唉声叹气,也提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
“难道真的没办法了吗?”于德水看着又一件报废的零件,喃喃自语。
“问题恐怕不光是砂轮和操作。”一直默默观察、仔细记录数据的秦奋,在一次小组内部讨论时,终于开口了。他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先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语气沉稳。
“我注意到几个问题,”秦奋摊开自己的记录本,“第一,无论用哪种砂轮,磨削力都很大,这说明材料本身确实非常难加工。第二,即使在磨削力较小的情况下,尺寸稳定性依然不好,特别是m1432A,我用杠杆百分表测过主轴和尾座的微小位移,在高负载下,似乎存在极其微小的弹性变形和振动,这在加工普通零件时影响不大,但对于微米级精度,可能是致命的。第三,冷却液的效果似乎不太理想,局部温度过高,可能是导致烧伤和热变形的原因之一。”
他没有直接批评设备或者师傅们的技术,而是客观地指出了观察到的现象和可能的关联。
刘国栋和张工听得很认真。秦奋的分析,条理清晰,数据详实,直指问题的核心。他们之前也隐约感觉到了这些问题,但没有秦奋这样系统地总结出来。
“小秦说得有道理。”张工点点头,“450万能外圆磨床虽然精度高,但毕竟不是专门为这种超硬材料和超高精度设计的。机床本身的刚性、抗振性,在高负载、高精度要求下,可能已经达到了极限。”
刘国栋也叹了口气:“是啊,磨这种硬骨头,对机床、砂轮、冷却、操作,方方面面的要求都太高了。咱们现有的条件,恐怕……”
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以红星厂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要完成这个任务,难度极大,甚至可能无法完成。
这是一个真正的技术瓶颈!它不仅仅是某个零件、某个工序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挑战,涉及到材料、设备、工艺、工具等多个方面,已经超出了红星厂现有的能力范围。
难道真的要向上级汇报,说红星厂啃不动这块硬骨头?这不仅会让厂里丢面子,更可能影响到那个重要的省级项目!
一时间,攻关小组的成员们都沉默了,眉头紧锁,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之前修复m1432A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此刻已经被这道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冲淡,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压力和一丝无力感。
秦奋看着老师傅们凝重的表情,又看了看那张标注着苛刻精度要求的图纸,手指无意识地在记录本上划过。他的大脑中,系统资料库关于超精密加工技术、特种磨削工艺、高刚性机床设计的知识正在快速翻涌。
他知道,常规的方法已经走到了尽头。想要突破这个瓶颈,必须要有创新的思路,甚至是对现有设备进行大胆的改进!
但是,该怎么做?如何在不引起太大震动、符合自己当前身份的情况下,将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理念,巧妙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
师傅的教诲在耳边回响,藏拙,团结,关键时刻再上。
现在,似乎就是那个“关键时刻”了。但这第一步,该如何迈出去?直接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改造方案?恐怕会被当成异想天开。
秦奋的目光再次落到那台m1432A磨床上。或许,可以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比如,从改进一个小小的环节开始,比如……冷却系统?或者,砂轮的修整方式?
夜色渐深,车间里只剩下几盏值班灯亮着。秦奋独自一人站在那张摊开的蓝色图纸前,久久没有离开。图纸上那些冰冷的线条和数字,仿佛化作了一道无形的墙壁,横亘在红星厂面前。而墙的另一边,是技术的突破,是工厂的荣誉,也是他自己未来更广阔的天地。
如何凿开这道墙?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场对智慧和情商的考验。他的目光深邃,仿佛在酝酿着什么。新的挑战已经出现,而他,正准备迎接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