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系统拆解,国产化方案出炉!
车间里的空气仿佛都比往日要粘稠几分,混合着金属切削液特有的气味和挥之不去的焦灼感。那只专门用来盛放高精度零件试制废品的铁筐,里面的“牺牲品”又多了几个,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攻关小组连日来的挫败。
距离上次张工和于主任带着图纸来车间,已经过去快一个星期了。
这些天里,由刘国栋、张工领衔,秦奋参与其中的攻关小组几乎是连轴转。老师傅们拿出了压箱底的绝活,各种磨削参数、砂轮组合、装夹方式都尝试了个遍。技术科也紧急从外面调了几种据说性能更好的特种砂轮回来。
然而,那道横亘在眼前的技术鸿沟,依旧顽固地矗立着。
3微米的尺寸公差,ra0.2的表面粗糙度,对于红星厂现有的设备和工艺来说,就像是月亮上的桂树,可望而不可即。最好的结果,也仅仅是偶尔能侥幸达到接近5微米的公差,而且一致性极差,废品率高得吓人。至于镜面般的ra0.2,更是连边都没摸到。
车间里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起初的紧张和期待,渐渐被沮丧和疑虑所取代。一些并非攻关小组成员的工友,看他们的眼神也从最初的羡慕变成了同情,甚至夹杂着一丝“果然不行”的意味。
于德水主任来得更勤了,但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只剩下紧锁的眉头和时不时发出的叹息。厂里的压力已经通过他传递了下来,据说省里项目的负责人已经对红星厂的进度表达了“严重关切”。
刘国栋师傅这几天抽烟抽得更凶了,眼窝深陷,常常一个人对着450万能外圆磨床发呆。他心里清楚,这不是单靠经验和手艺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设备本身的精度极限、材料的加工特性,都摆在那里,如同无法逾越的物理定律。
张工也是愁眉不展,整天泡在车间和资料室,翻阅着各种手册和文献,试图找到理论上的突破口,但收效甚微。这个时代的国内技术资料,对于这种级别的精密加工,记载还是太少了,很多关键的工艺细节和诀窍,都掌握在少数几个顶尖研究所或者军工单位手里,轻易不会外传。
秦奋在这压抑的氛围中,反而显得异常平静。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依旧每天准时到岗,认真地记录数据,仔细地观察每一次试加工的过程,分析失败的原因。
当然,他也尝试提出过一些小的改进建议,比如优化冷却液的喷射角度和流量,调整砂轮修整的精细度等等。这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磨削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减少了轻微的烧伤现象,但对于核心的精度指标,并没有带来质的突破。
他知道,常规手段已经穷尽。问题的根源,正如他之前分析的那样,在于设备本身的刚性不足、高频振动无法有效抑制,以及现有的磨削工艺无法同时满足高效率去除和超低表面损伤的要求。
想要跨过这道坎,必须另辟蹊径。
夜深人静,秦奋躺在宿舍的单人床上,却没有丝毫睡意。白天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师傅们凝重的表情、废品筐里那些闪着金属光泽的“尸体”,像电影画面一样在他脑海中不断回放。
他闭上眼睛,意识沉入脑海深处,开始与那个神秘的“财富帝国系统”进行“交流”。自从上次修复458万能外圆磨床获得奖励后,系统界面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是简洁的几个模块,个人状态、任务系统、知识库、资金账户。
知识库里的内容确实丰富了不少,涵盖了更多基础机械原理、材料学、热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但他反复搜索,也找不到能够直接解决眼前3微米精度难题的“现成答案”。系统提供的知识,更像是基础理论和通用技术,而非针对特定设备、特定材料的“定制解决方案”。
“难道系统也无能为力?”秦奋心中不禁产生了一丝疑虑。
就在这时,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攻关失败的核心原因上——机床本身的结构限制和性能瓶颈。他在脑海中反复推演450万能外圆磨床的结构,思考着主轴、导轨、尾座在承受巨大磨削力时的受力情况和可能产生的微小变形。
“如果能重新设计主轴的支撑结构,提高它的刚性呢?”
“如果能给工作台增加一个动态平衡或者减振装置呢?”
“如果能设计出更高效、更精确的冷却和过滤系统呢?”
这些念头如同火花般不断闪现。他不再仅仅是思考“怎么操作”,而是开始深入思考“设备为什么不行”以及“设备应该怎样改进”。这是一种从“使用者”向“设计者”思维的转变。
就在他全神贯注地进行这种“虚拟解构”和“思维实验”时,脑海中的系统界面突然闪烁了一下,发出柔和的白光!
紧接着,一行新的提示文字清晰地浮现出来:
【检测到宿主持续深度思考涉及机械结构原理与改进方向,已满足“初级机械设计”模块解锁条件。】
【系统升级中……】
【叮!系统升级完毕!】
【新模块解锁:初级机械设计】
【模块功能:基础机械原理数据库访问权限提升。标准件/常用零部件模型库(初级)开放。二维工程图绘制辅助功能(基于当前时代技术水平)。简单结构静力学/动力学分析(简化模型)。设计方案可行性初步评估(基于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