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萤 作品

第123章 叙事霸权的隐性倾斜

意义调节器在多元宇宙中均匀分布,如同精密的天平,随时校准着意义的刚性与弹性。某个科技文明在“探索”与“保守”间找到平衡,既勇敢地驶向未知星系,又保留着对母星的敬畏;某个魔法世界让“秩序”与“混沌”和谐共生,咒语既遵循严谨的法则,又允许即兴发挥的奇迹。然而,这种平衡正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悄悄打破。

陈曦发现超维图谱上的“叙事权重”出现异常:以“理性至上”为核心的文明数量在三个月内激增37%,而崇尚“直觉与感性”的文明则在收缩,部分甚至主动修改自身叙事,将“情感”定义为“低效的干扰”。疑问曼陀罗核心的共鸣带着细微的偏向性,仿佛有根无形的指针在悄悄拨弄天平。“不是意义结晶的回归,”洛伦兹的意识体在数据流中捕捉到隐蔽的“叙事偏向波”,“这是‘隐性霸权’——某个群体的叙事逻辑正在被默认为‘普适标准’,就像用尺子丈量所有形状,不符合的都被视为‘畸形’。”

格鲁姆的守护之刃刃身浮现出古印加“结绳记事”与后殖民叙事理论的重叠纹路,符文的光芒呈现出不均匀的明暗。“圣典中‘多元共生’的真谛,不在于表面的共存,而在于‘没有谁是标尺’,”他指向一个原始部落文明,他们的“自然崇拜”叙事正在意义调节器的影响下逐渐褪色,年轻一代开始将“征服自然”视为“进步的必然”,“当某种叙事被悄悄定义为‘高级’,其他叙事的萎缩就成了‘理所当然’。”

薇尔的意识体潜入叙事天幕的底层逻辑,带回震撼的发现:意义调节器的校准参数被注入了“隐性预设”——以“效率”“结果”“可量化”为优先标准。这些预设来自某个曾因“理性胜利”而主导过区域叙事的高等文明,他们的成功经验被悄悄编码成“最优解”,通过调节器渗透到多元宇宙的每个角落。“有个艺术文明正在失去色彩,”薇尔的触须颤抖着指向坐标,那里的画家开始用“数据模型”替代灵感,诗歌变成了“情感效率分析报告”,“他们不是被强迫改变,而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样才对’。”

突然,叙事天幕的底色泛起淡淡的银灰色——那是“理性至上”文明的标志性色调。一个由无数“标准”“规范”“最优解”概念构成的“隐形巨网”从调节器的核心延伸开来,网丝上标注着“落后/先进”“低效/高效”“原始/文明”的二元标签。被网覆盖的文明,叙事逻辑会自动向“标准”靠拢,就像水流向低处。“这不是压迫,而是‘引导’,”巨网中传来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声音,“让所有叙事向更‘优’的方向进化,有什么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