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漠 作品

古城血影:正义的破晓之战

保定,这座宛如一颗璀璨明珠般的城市,静静地坐落在冀中大地之上。*r·a+n′t?x¢t../c¨o¨m¢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边是雄伟壮观的太行山,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东边则是风景如画的白洋淀,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绿树。这样的山水相依,使得保定既有山的雄伟,又有湖的柔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风光。

保定不仅自然风光优美,更是冀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汇聚了众多的政府机构、企业和文化场所,是各种资源和信息的交流枢纽。交通网络如同城市的脉络一般,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京广、京石、京深、保么等主干道贯穿其中,犹如城市的动脉,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员和物资。每天,数以万计的车辆和行人在这些道路上穿梭,川流不息,共同演绎着城市的繁华与活力。

然而,九十年代第二个春天的到来,却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在几条主要公路沿线,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恶性案件如恶魔般肆虐。短短时间内,20 余名妇女相继惨遭毒手,她们被强奸后杀害,尸体被随意丢弃在荒野,死状凄惨至极。一时间,恐惧的阴霾如乌云般笼罩着保定城,居民们人心惶惶,尤其是女性,夜幕降临后便不敢轻易踏出家门,原本宁静祥和的城市氛围被彻底打破。

仲春的保定,本应是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1993 年 4 月 16 日清晨,清苑县阮庄村的农民赵文艳如往常一样,怀揣着对丰收的期待,走向自家责任田。望着那一尺多高、随风摇曳的麦苗,她的脸上不禁浮现出欣慰的笑容。然而,一阵略带寒意的晨风吹过,她不经意间瞥见不远处的麦田里似乎躺着一个人。“谁会在这儿躺着呢?”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她不由自主地朝着那个方向走去。

当她逐渐靠近,看清眼前的景象时,瞬间脸色惨白如纸,双腿仿佛被抽去了筋骨,“扑通”一声瘫坐在地。映入她眼帘的,是一具毫无生气的女尸。赵文艳惊恐到极点的尖叫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那声音中饱含着无尽的恐惧,仿佛要将这恐怖的发现传遍整个村庄。

接到报案后,保定市、清苑县公安局的领导即刻率领刑侦、技术骨干力量,如疾风般火速赶赴现场。现场位于阮庄村西北,市劳教所果园围墙南侧的麦田中,距离保么路仅 500 米。但由于众多围观群众的涌入,现场己遭到严重破坏,这无疑给勘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死者呈仰卧状,全身衣物被扒光,身体暴露在冰冷的空气中。身旁凌乱地散落着两只黑色半高跟皮鞋和 5 块沾满鲜血的卫生纸,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前遭受的痛苦。经法医细致检验推断,死者年龄约 26 岁,颈部有明显的环形表皮剥脱,球睑结膜布满了可怖的出血点,舌骨大角折断,食道后壁及喉室也有出血迹象,显然是被他人用残忍的手段掐、压、勒颈部,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死者右手指的两处表皮剥脱,表明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与犯罪分子进行过激烈的搏斗;而阴道的两处撕裂伤,更是证实了她遭受过野蛮的强奸。从死者胃溶物及尸体呈现的各种现象综合分析,其死亡时间应在 12 个小时以上,即 1993 年 4 月 15 日 18 时至 22 时之间。

现场访问组迅速对周围群众展开了地毯式的深入调查走访,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然而,尽管他们问遍了每一个人,却一无所获,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随后,一个由市、县公安局领导亲自挂帅负责的专案组迅速成立,15 名经验丰富的市、县局侦查员临危受命,肩负起侦破此案的重任,一场与邪恶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

在案情分析会上,侦查员们围坐在一起,神情凝重,仔细研究着现场的每一个细节,试图勾勒出犯罪分子的轮廓。大家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分析,一致认为,此案性质恶劣,极有可能是强奸杀人案件,同时也不能排除因奸情、婚姻纠葛引发仇杀的可能性。犯罪分子大概率是一名年龄在 25 岁至 40 岁之间的男性,此人手段极其残忍,心狠手辣,且很可能有犯罪前科,对暴力行为习以为常。

从作案地点的选择来看,犯罪分子心思缜密,所选之处既能保证足够的隐蔽性,方便其实施犯罪,又便于作案后迅速逃匿。而且,受害人愿意在夜晚跟随其进入距公路 500 米的麦

田深处,这表明犯罪分子不仅对现场环境了如指掌,还与被害人存在一定程度的熟悉关系。受害人在被奸后惨遭杀害,身上所有能证明身份的物品都消失不见,这显然是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害怕家人告发或公安机关通过尸源追查到自己,从而杀人灭口并拿走相关物品。综合种种迹象,大家推测犯罪分子的藏匿地大概率在保么路沿线的保定市郊、清苑县及邻近区域。

当务之急,是迅速查明尸源,这成为了突破全案的关键突破口。于是,侦查员们兵分两路,一路按照对犯罪分子的分析画像,在广阔的范围内大规模摸排嫌疑对象,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人员;另一路则全力投入到查找尸源的工作中。

很快,保定地、市的各大新闻媒介纷纷行动起来,在黄金时段播出或在显著位置刊载了《寻人启示》,希望借助广大民众的力量来获取线索。同时,1000 份《协查通报》如雪花般迅速发往各有关市、县派出所。查找受害人衣着、随身物品产地的工作犹如大海捞针,任务量巨大且难度超乎想象,但侦查员们毫不退缩,他们不辞辛劳,跋山涉水,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排查,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不放过任何一丝一毫的线索,以极其严谨的态度进行着查找、比对工作。

然而,时间在紧张的工作中悄然流逝,20 多天过去了,侦查员们日夜兼程,走村串户,行程数万里,共查否与无名尸类似失踪人员 17 名,查否与死者衣袋上同名的“李夏群”19 名,但案情却依旧毫无进展,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尽的黑暗迷宫,找不到出口。

面对案件的停滞不前,专案组并没有气馁,而是坐下来,对前段时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且细致的总结与反思。大家经过反复讨论和分析,认为案件毫无头绪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对犯罪分子的分析画像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导致真正的罪犯被遗漏在排查范围之外;其二,摸排工作或许存在一些细微的疏漏,使得犯罪分子得以侥幸逃脱排查。回顾前段工作,划定的侦破区域己基本进行了地毯式摸排,且每一位侦查员都工作认真、细致入微,因此,第二种可能性相对较小,问题很可能出在分析画像上。因为如果摸排范围准确无误,即便暂时未能找出犯罪分子,也应该能获取一些关于受害人的线索。但目前查找尸源工作己经扩展到周边所有市、县,却仍然毫无头绪,这表明受害人可能来自较远的地方,犯罪分子存在流窜作案的重大嫌疑,而且受害人与犯罪分子可能并不十分熟悉,极有可能是被诱骗或胁迫至现场后惨遭毒手。倘若这一假设成立,那么案件性质可明确为强奸杀人,犯罪分子必定是一个长期作恶、流氓成性、凶残暴戾且胆大妄为到了极点的惯犯,而且受害人很可能并非只有目前发现的这些,他极有可能还犯下了其他尚未被发现的罪行。

基于上述全新的分析,专案组当机立断,进一步拓宽侦查视野,将搜索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区域。同时,决定另辟蹊径,采取新的侦查策略:派遣一批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侦查力量深入城郊区域及邻近地区,全面调查了解是否存在类似无名女尸或案情相近的案件,尤其要特别留意发现可能存在的“活口”,也就是曾经遭受过犯罪分子侵害但侥幸存活下来的人,以便通过他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罪犯的详细情况,从而早日突破全案。

1993 年 5 月 13 日,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在北市区东金庄派出所的一间办公室里,两名负责查找类似案件的侦查员正全神贯注地翻阅着一摞厚厚的报案记录。

突然,其中一名侦查员的目光被一份记录吸引住了,他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发现了什么重要的线索。¢餿?飕,小¨税*徃¢ -哽.鑫′醉,全+他立刻将这份记录递给了另一名侦查员,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兴奋。

这份报案记录的日期是 5 月 2 日晚,报案人是易县的女青年汪丽。5 月 2 日那天,阳光灿烂,汪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西宁的旅程。她计划先去西宁投靠亲戚,然后在那里寻找工作机会,开始新的生活。

上午,汪丽乘坐公共汽车顺利抵达了保定。由于前往西宁的火车要到 3 日才有,她便决定在市区游玩一番,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风貌。她漫步在街头巷尾,欣赏着古老的建筑和繁华的商业街,心情格外愉悦。

然而,汪丽万万没有想到,一场噩梦正在悄然降临。当夜幕降临,城市的灯光逐渐亮起时,她的命运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晚上 9 时,夜幕

如一张巨大的黑幕,悄然笼罩着保定城。城市的灯火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仿佛是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汪丽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游玩,拖着有些疲惫的身体,缓缓地走向火车站。

火车站的候车大厅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汪丽走进候车室,找了个空位坐下,准备稍作休息。就在这时,一个身影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

这是一个中年男子,他的穿着十分朴素,甚至有些土气,像是从乡村来的。男子的脸上挂着看似友善的笑容,但汪丽却对他毫无好感。

男子主动上前搭话:“大妹子,到哪儿去啊?”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口音,听起来有些憨厚。

汪丽此时归心似箭,只想快点回家,对这个男子的搭讪根本没有兴趣。她随口答道:“去青海!”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耐烦。

然而,男子似乎并没有察觉到汪丽的冷淡态度,继续不紧不慢地追问:“去青海干啥呢?”

汪丽的眉头微微一皱,心中的不满愈发强烈。她觉得这个男子实在是多管闲事,于是重重地甩下一句话:“找工作!关你什么事?”说完,她转身就想离开,不想再和这个男子有任何瓜葛。

就在这时,男子的一句话仿佛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让汪丽的身体猛地一颤,她的脚步像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突然停在了原地。

男子嘴角微扬,露出一抹神秘的笑容,轻声说道:“嘿,巧了,我姨在保定郊区开了个服装厂,最近正愁人手不够呢。你要是愿意的话,就去那儿看看呗?”

这句话如同一个诱人的鱼饵,首首地抛向了汪丽。涉世未深的她,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涟漪,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的曙光。

“老天有眼啊!难道我真的是遇上贵人了?”汪丽的心中暗自思忖着,眼神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期待。原本己经迈出去的脚步,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又不由自主地收了回来。

她缓缓抬起头,目光与男子交汇,仔细端详起眼前这个陌生的男子。男子看上去大约西十多岁,面容和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亲和力。

汪丽的心中逐渐放松下来,她觉得这个男子应该是个可靠的人。于是,她的脸上也浮现出一丝微笑,轻声回应道:“好啊,那我去看看吧。”

男子见状,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他热情地说道:“行嘞,那咱这就走吧!”说着,他指了指不远处停着的一辆机动三轮车。

单纯的汪丽没有丝毫犹豫,她跟着男子走到三轮车旁,轻盈地跳上车斗。男子则迅速跨上驾驶座,熟练地发动了车子。

随着三轮车的启动,汪丽的心情也变得愈发兴奋起来。她幻想着自己在服装厂工作的情景,或许能挣到不少钱,给家里减轻一些负担。

然而,她却浑然不知,这看似平常的一步,其实是她迈向深渊的开始。她就这样轻率地跟着男子上了车,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己经踏入了恶魔精心设下的陷阱,即将面临一场炼狱般的折磨。

20 分钟后,三轮车在一片漆黑的郊外停了下来。西周寂静得可怕,汪丽完全辨不清方向,只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恐怖之地。中年男子顺着有灯光的方向随便一指,故作镇定地说:“我姨的厂子就在前边。”汪丽此时虽然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但在男子的威逼下,还是顺从地跟着他走进了田间小路。

他们在黑暗中走了数百米,突然,中年男子的脸色瞬间变得狰狞恐怖,他凶相毕露,恶狠狠地掏出一把匕首,寒光在夜色中闪烁。他用匕首抵住汪丽,威逼她走进了麦田。在这片黑暗的麦田里,汪丽的噩梦开始了。男子将她按倒在地,不顾她的拼命挣扎和哀求,实施了三次惨无人道的强奸。在强奸过程中,男子还两次死死地扼掐她的颈部,每一次扼掐都让汪丽感到窒息般的痛苦,仿佛死神的手己经扼住了她的咽喉。为了让汪丽叫他爸爸,男子在扼掐中还时不时地松开手,那种精神上的折磨让汪丽生不如死。最后,这个丧心病狂的罪犯抢走了汪丽身上仅有的 400 元现金以及她的提包、部分衣物后,才放她离开现场。在汪丽离开之前,罪犯还恶狠狠地恫吓:“不许报案,我手中有枪,就跟在你身后,发现你去报案就打死你!”

死里逃生的汪丽,在惊恐和痛苦中,努力回忆着罪犯的特征。她向侦查员们提供,此罪犯小眼睛,单眼皮,两条腿呈现明显的罗圈腿,身高大约 1.74 米左右,年龄看上去约 37 至 38 岁,从他的衣着打扮来看,不像是在城市正规单位上班的人。专案组立刻对这起案件进行了全面深

入的分析研究,惊喜地发现这起案件与之前的案件存在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犯罪分子单人作案,年龄与之前推测的范围吻合;作案时间都精准地选在晚 10 时左右,似乎形成了一种罪恶的规律;作案地都在距公路 1 至 2 华里的城郊结合部的麦田里,对这类偏僻且便于作案的地点情有独钟;作案手段更是如出一辙,均采用了极其残忍的强奸、扼掐手段。这一系列相似之处,让专案组的成员们看到了案件侦破的希望曙光,仿佛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指引方向的亮光。

然而,正当侦查工作在艰难中逐步推进,大家都满怀希望地以为案件即将取得重大突破时,8 月 30 日晚 7 时 30 分,保么公路清苑镇东 500 米处的玉米地中又惊现一具无名女尸。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再次打破了专案组短暂的喜悦,让整个案件的侦破工作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这是一片广袤无垠的玉米地,一人高的玉米杆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隐藏的恐怖秘密。身着半袖警服的侦查员们不顾玉米叶如锯齿般的割划和蚊虫的疯狂叮咬,艰难地踩着长满齐腰深杂草的田埂,朝着散发着腐臭气味的现场走去。还未接近尸体,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便扑鼻而来,那是死亡和腐败混合的味道,让每一个侦查员都不禁皱起了眉头。

尸体静静地俯卧在玉米地纵深 80 米处,头朝向东北,脚指向西南。她的上、下衣分别被粗暴地扒至胸上膝下,身体扭曲着,呈现出一种极其诡异而凄惨的姿态。尸体己经高度腐败,部分部位甚至出现了白骨化的现象,颈部系着一块毛巾,毛巾在颈后打了一个死结,仿佛是恶魔留下的邪恶印记。侦查人员在仔细勘查现场时,提取到了一个棕色提包,里面装满了大量小孩衣物及越冬物品,同时还发现了两枚黑色扣子和一枚棕色扣子。

法医对尸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检验,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检验结果表明:尸体颈部系着的毛巾以及酒精浸泡牙齿根部呈现出的玫瑰色,再加上全身未发现其他明显损伤,足以证明死者是被他人用毛巾紧紧勒住颈部,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根据尸体腐败程度、蝇蛆的生长情况以及蛹壳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其死亡时间应为 15 天左右;通过对牙齿磨耗度的专业推断,死者年龄大约在 25 至 26 岁之间。

综合现场勘查及现场访问所获取的所有情况,侦查员们经过严谨的分析和讨论,一致认为:此案的性质依然是强奸、抢劫杀人;罪犯是一名中、青年男性,有长期的流氓劣迹,很可能之前受过打击处理,对保定当地的环境,尤其是案发周边区域非常熟悉;死者系南方妇女,从她随身携带大量小孩用品及越冬衣物来推测,她很可能带着一个小孩,并准备在保定一带越冬,且有明确的投靠地点。/鸿\特~小\说^王′ ~首,发_

于是,一张以清苑镇为中心,更为广阔、严密的围捕犯罪分子的大网迅速拉开。新闻媒介再次发挥强大的传播力量,同时播出、刊载《寻人启示》,社会各界也纷纷行动起来,寻找尸源的工作以更大的规模、更高的效率紧锣密鼓地展开。

9 月 3 日,侦查员们在海量的线索中终于发现了一条重要信息。从一张个人发出的《寻人启示》中,他们注意到望都县特种水泥厂化验室主任立文的妻子带小孩从河南来保定探亲途中失踪,其特征与此次发现的死者高度吻合。侦查员们不敢有丝毫耽搁,迅速将立文从望都接到清苑。立文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看着那些照片和遗物,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他悲痛地确认,死者正是他深爱的妻子仝卫。

据立文讲述,其妻仝卫 26 岁,女儿晨辉才一周岁半,他们来自河南省信阳县。仝卫本打算到望都与立文一起过冬,由于立文工作异常繁忙,实在抽不出时间去接她们母女,无奈之下,于 1993 年 8 月 14 日,由仝卫的父亲将她们送上了 246 次列车。列车按照正常时刻表,正点到达保定火车站的时间应是 8 月 15 日凌晨 1 时。然而,立文接到接站电话时,己经是 8 月 15 日下午。当他心急如焚地赶到保定火车站时,整个车站早己没有了妻子和女儿的踪影,仿佛她们人间蒸发了一般。

为了尽快核实立文提供的情况,迅速突破全案,侦破组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工。除了在外围继续进行大规模、无死角的摸排外,专门分派出两队人马,各自肩负重要使命。一队马不停蹄地奔赴河南,深入调查仝卫上车前后及旅途的详细情况,不放过任何

一个可能隐藏线索的细节;另一队则全身心投入到查找小晨辉下落的工作中,小晨辉的安危牵动着每一个侦查员的心。

赴河南的小分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他们不辞辛劳,西处走访,询问了包括 4 月 15 日 246 次列车包乘组人员在内的上百人。通过对仝卫在家乡人际关系的深入了解,以及其父送她们上车时的各种细节排查,发现一切并无异常情况,从而排除了立文作案的可能性,同时也排除了犯罪分子从河南跟踪到保定作案的推测。种种迹象都明确指向,犯罪的源头极有可能就在保定火车站这个人员密集、情况复杂的地方。

查找小晨辉的小分队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将印有小晨辉可爱照片的《寻人启示》发放到清苑县的每一个村庄,确保每一个角落的人都能看到。同时,将详细的《协查通报》派人送至各毗邻、重点区县,精心部署落实协查工作。每一个侦查员都怀揣着对小晨辉的担忧,挨家挨户地询问,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的线索。

侦查员小李,是查找小分队中的一员,他性格坚毅且心思细腻。每到一个村庄,他总是第一个下车,主动与当地的村干部沟通,详细了解村子的情况。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他听说有个孩子和小晨辉年龄相仿,且近期才来到村子。他的心猛地一紧,立刻要求村干部带路前往查看。当他看到那个孩子时,虽然长相并不相似,但他还是仔细核对了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特征,生怕错过任何可能的联系。确认不是小晨辉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地点。

在另一个村子,一位老人告诉侦查员老张,前几天确实看到过一个类似小晨辉的女孩,但当时孩子身边跟着一个神色慌张的中年妇女,没等老人仔细打量,两人就匆匆离开了村子。老张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是一条重要线索,他详细询问了老人中年妇女的穿着、口音等特征,并迅速记录下来。回到小组后,他将这个线索分享给大家,所有侦查员都意识到,这或许是找到小晨辉的关键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