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消山虎的徐梵 作品

第381章 晴雨交替与幼苗管护

晨露在耐盐禾的叶片上凝成珠串,被初升的阳光照得透亮,叶背的白霉在干燥空气中渐渐变成灰白色的粉末,轻轻一碰就簌簌落下,恰似《异域粮谱》“转晴篇” 中描述的 “霉斑消退”。宝儿用竹制刮板轻轻拂去霉粉,露出下面鲜嫩的绿色叶肉,她在《幼苗生长记录册》上续写:“清明后十三日,晴雨交替,耐盐禾霉斑消退,新叶萌发,需防蒸腾失水”,字迹旁画着一个倾斜的陶罐,罐底有细小的漏孔 —— 这是 “滴灌器” 的雏形。

“夫人,早熟麦的叶片卷成筒了!” 哈桑举着叶片跑来,阳光最烈的田块里,幼苗叶片纵向卷曲,像被揉过的纸卷,“陈老汉说这种晴叫‘烤苗晴’,太阳晒在叶上像烙铁,比干热风时更灼人,您看这叶尖,都焦成褐色了!” 他说得没错,田间的土块在阳光下泛着白,用手捏碎能感到明显的灼烫,与连续阴雨时的湿冷截然不同。晾苗架上的幼苗茎秆因失水而微微弯曲,原本挺拔的姿态变得蔫软,像被抽走了力气。

陈老汉蹲在早熟麦田间,指挥农人们用稻草编织的 “遮阳帘” 覆盖在晾苗架上,帘布的密度刚好能挡住三成阳光:“这早熟麦是‘娇公子’,刚从雨里出来经不起暴晒。” 他让人在帘布边缘系上细麻绳,一端绑在木桩上,另一端坠着小石块,“晴时放下遮阳,雨时拉起通风,比固定的防风障灵活。”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半个时辰后,被遮阳的幼苗叶片渐渐舒展,卷曲的程度明显减轻,叶尖的褐色不再扩大,用手摸上去,叶片带着温润的潮气,不像之前那样干硬。

王晏之的幕僚带着新制的 “耘锄” 来到野慈姑的田块,这种锄头的锄齿比普通的细一倍,间距也更窄:“按大人的意思,这耘锄专用来给野慈姑除草,不会伤到细嫩的根须。” 农人们握着耘锄在幼苗间穿梭,锄齿轻轻划过泥土表面,将刚冒头的杂草连根带起,“这野慈姑的幼苗长得慢,杂草却疯长,不及时除,就被抢了养分。” 幕僚在一旁记录,野慈姑田的杂草密度已从每平方尺十株降到三株,幼苗的叶片颜色明显鲜亮了许多。

正午的阳光突然被乌云遮挡,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砸下来,打在遮阳帘上发出 “噼啪” 的声响。农人们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到田埂边的草棚下避雨。哈桑望着田里的耐盐禾,担忧地说:“这刚晴了半天又下雨,幼苗会不会受不了?” 陈老汉却很镇定:“这雨下不长,是‘过路雨’,能给幼苗补点水,省得咱们浇水了。” 果然,一袋烟的功夫,雨就停了,天空重新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在田间画出一道道金色的光带。

雨后的田野格外清新,泥土的芬芳混合着青草的气息扑面而来。耐盐禾的幼苗在雨水的滋润下,新叶长得更欢了,叶片边缘的锯齿清晰可见,像一把把小锯子。农人们趁机给耐盐禾追肥,用腐熟的羊粪混合草木灰,均匀地撒在幼苗根部:“这羊粪是‘凉性肥’,雨后撒最合适,不容易烧根。” 陈老汉边撒边说,他的手上沾满了粪肥,却毫不在意,“您看这新叶,撒了肥肯定长得更壮。”

午后,早熟麦的田间出现了新的情况,部分幼苗开始分蘖,长出细小的侧枝,像伸出的小手。农人们用竹片将这些侧枝轻轻扶起,让它们向四周伸展:“这分蘖是好事,说明幼苗长势好,但也得扶一扶,不然长得东倒西歪,影响通风。” 哈桑蹲在田里,小心翼翼地摆弄着侧枝,竹片的另一端插在泥土里,形成一个小小的支撑,“陈老汉说,每株留三个分蘖最合适,多了反而长不好。” 他按照陈老汉的吩咐,将多余的分蘖轻轻掐掉,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