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5章 徐晃传(第2页)

三、箭伤之谜的历史真相

关于徐晃的死因,正史与演义差异极大。《三国志》明确记载:"徐晃病笃,遗令敛以时服。"(《三国志·魏书十七》)即徐晃是病死的,临终前留下遗言,用普通衣服入殓,不要厚葬。

但《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却写道:"只见一彪军赶来,乃是徐晃。晃乘马抡斧,直奔城下,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徐晃到寨,取了箭头,血流不止,当夜身死。"这种说法其实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历史上的孟达反叛发生在太和元年(227年),而徐晃去世时间应为太和元年或二年(227或228年),即便参与平叛,也不可能被孟达射死。

野史《魏氏春秋》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徐晃晚年患上"疽疮"(一种毒疮),起因是樊城之战时中了关羽的流矢,当时未在意,多年后旧伤复发。这种说法虽无确证,却比中箭而亡更符合逻辑。

四、严整人生的历史回响

徐晃的一生,以"严整"和"长驱直入"为标签。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徐晃性严整,而有谋略,虽古之名将,未能过也。"(《三国志·魏书十七》)樊城解围战中,他"长驱直入"的战术被写入兵书,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在民间传说中,徐晃被塑造成"斧神",据说他的开山斧重达八十斤,挥舞起来虎虎生风。河南洪洞的徐晃故里,至今流传着"徐晃治军,夜不卸甲"的故事,说他即便在家休息,也穿着内衣睡觉,以便随时应战。

徐晃死后,曹丕追谥他为"壮侯","壮"在谥法中意为"威德刚武",恰是他一生的写照。如今当我们走进樊城古战场,仿佛还能看到徐晃率军长驱直入的英姿,听到他治军时的严明号令。正如后人所叹:"长驱直入解樊城,严整治军天下惊。周亚夫风今犹在,曹魏名将徐公明。"

徐晃用一生证明,在乱世中,除了勇猛和谋略,严明的纪律同样是致胜之道。他的"严整"不仅是对军队的要求,更是对自己人生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他在三国乱世中独树一帜,成为后世敬仰的名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