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震动文坛的满分神作!阅卷老师的惊叹!
江城市,高考语文阅卷中心。
这是一座平日里略显肃穆的建筑,此刻却灯火通明,气氛紧张而压抑。数百名从全省各重点中学抽调而来的资深语文教师,正襟危坐,面前堆积如山的试卷,空气中弥漫着油墨、汗水和速溶咖啡混合的特殊气味。
高考阅卷,尤其是作文阅卷,是一项极其枯燥且耗费心神的体力活,更是一场对阅卷老师耐心和专业素养的严峻考验。
一天下来,批阅数百上千份内容大同小异、辞藻平平,甚至不乏语病连篇、逻辑混乱的作文,足以让任何一个对文学抱有热忱的人感到审美疲劳,乃至怀疑人生。
王建国,江城一中高三语文组的骨干教师,教龄超过二十年,参与高考阅卷也有十余次了。此刻,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端起桌上那杯早已凉透的浓茶猛灌了一口,试图驱散不断上涌的困意。
“唉,又是一堆‘梦想是考上好大学,然后报效祖国’,要么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王建国一边机械地翻阅着眼前的作文,一边在心里默默吐槽。
这些年来,高考作文的套路化、模式化越来越严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简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作文,都是在及格线上下徘徊,偶尔能有几篇达到优秀标准,就已经值得庆贺了。
至于“神作”?那更是可遇不可求,几年都未必能碰上一篇。
他拿起下一份作文,目光习惯性地先扫向标题——《星辰为引,跬步不休》。
“嗯?”王建国微微一怔,这个标题,有点意思。不像那些千篇一律的“我的梦想”、“谈坚持”、“论合作”之类,透着一股子不落俗套的思辨意味。
他不由得坐直了些,来了点精神。
开篇第一段映入眼帘:
“人生如远航,无星辰指引,则迷失于茫茫雾海;理想如登高,无跬步积累,则困顿于万仞绝壁。仰望星空,赋予我们方向与激情;脚踏实地,赋予我们力量与根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方能引领个体生命乃至民族文明,行稳致远,臻于至善……”
“嘶——”王建国倒吸一口凉气,原本还有些惺忪的睡眼瞬间瞪得溜圆!
好家伙!这开篇,简直是石破天惊!
短短几句,排比、比喻用得恰到好处,气势恢宏,立意高远,一下子就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辩证关系阐述得如此透彻,而且文采斐然,字字珠玑!
这……这真的是一个高中生写出来的?
王建国的心跳不由得加速了几分,他迫不及待地往下读去。
越读,他脸上的表情就越是精彩。
从最初的些许讶异,到后来的浓浓惊喜,再到最后的目瞪口呆,乃至浑身轻微的战栗!
这篇文章,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从孔孟老庄的智慧箴言,到唐诗宋词的瑰丽意境;从西方先哲的理性思辨,到近代先驱的救亡图存;从“两弹一星”元勋的默默奉献,到当代工匠的精益求精……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史人文,仿佛就没有作者不知道的!
更可怕的是,这些引用并非生搬硬套的“掉书袋”,而是与论点完美融合,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却又处处彰显着作者那远超同龄人的学识厚度和思想深度。
其论证逻辑之严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如剥茧抽丝,将“星辰为引”的理想高度与“跬步不休”的实践精神阐述得淋漓尽致。
其语言表达之精妙,时而汪洋恣肆,大气磅礴,振聋发聩;时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引人深思。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浓浓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这哪里是一篇应试作文?这分明是一篇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学术论文!一篇足以在顶级文学期刊上发表的精品散文!
“我的天……我的天……”王建国喃喃自语,拿着红笔的手都有些微微颤抖,他甚至忘了给这篇作文打分。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坐在他对面,同样在埋头苦干的年轻教师李明。
李明是省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刚参加工作两年,为人颇有几分恃才傲物的劲头,对高考作文的要求也一向严苛。
“小李!小李!你快过来看看!我……我可能发现了一篇神作!”王建国压低了声音,但语气中的激动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李明闻声抬起头,看到王建国那副像是中了五百万彩票的表情,不由得撇了撇嘴,心中暗道:“王老师又大惊小怪了,不就是一篇写得稍微好点的作文嘛,至于激动成这样?现在的学生,能有什么深刻思想?”
他放下手中的笔,略带敷衍地走了过去:“王老师,什么文章啊,让您这么激动?”
“你自己看!快看!”王建国将那份试卷递了过去,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李明接过试卷,目光随意地扫了一眼标题,“《星辰为引,跬步不休》?呵,口气倒是不小。”他心中不以为然,开始阅读正文。
然而,仅仅看了几行,他脸上的那份随意和不屑便迅速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与王建国如出一辙的震惊!
他的眼睛越睁越大,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
当他一口气将整篇文章读完,整个人都像是被施了定身法一样,僵立在原地,手中的试卷纸页因为他手指的轻微颤抖而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这……这……这不可能!”李明失声叫道,声音都有些变调了,“王老师,这绝对不可能是一个高中生写出来的!这文笔,这思想,这格局……就算是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也未必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啊!”
他那原本带着几分傲气的脸庞,此刻写满了难以置信和深深的震撼。
所谓的“恃才傲物”,在这篇作文面前,简直就是个笑话!他引以为傲的文学素养,在这篇文章的光芒下,显得如此黯淡无光!
两人的动静,很快吸引了同组其他几位阅卷老师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