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ck00 作品

第153章 作文立意!格局远超同龄人!

语文考试结束的铃声,如同战场上暂时休战的号角,让无数紧绷了两个半小时神经的考生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们或疲惫,或茫然,或带着几分考后的亢奋,纷纷涌出考场。

秦风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仿佛刚刚完成的不是一场决定命运的国之大考,而仅仅是一次随堂练习。他提前四十分钟交卷(将试卷放在桌角等待统一收取)并开始闭目养神的“壮举”,早已在同考场的考生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此刻更是成了他们议论的焦点。

“那个秦风,也太变态了吧?作文都能提前那么久写完?”

“谁知道呢,说不定是放弃治疗,随便写了几百字凑数呢?”一个酸溜溜的声音响起,显然是不相信有人能如此逆天。

“不可能!我坐他斜后方,瞄到几眼,那字写得跟印出来似的,而且看他那表情,投入得很,不像乱写的!”

“唉,学神的世界,我们凡人不懂啊……”

这些议论,秦风自然是听不见,也毫不在意。此刻,他正琢磨着中午是去吃碗牛肉拉面还是来份黄焖鸡米饭,毕竟,脑力劳动也是很消耗能量的。

然而,他留在考场的那份答卷,尤其是那篇占据了整整两大页作文纸,题为《星辰为引,跬步不休》的文章,却注定不会平凡。它就像一颗被暂时掩埋的绝世明珠,只待有缘人拂去尘埃,便会绽放出足以照亮整个时代的璀璨光芒。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篇尚未被世人所知的“神作”。

高考作文题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它给予了考生广阔的发挥空间,但也极易陷入空洞说教或浅尝辄止的窠臼。

绝大多数考生,在面对这个题目时,脑海中浮现的无非是以下几种思路:

其一,个人励志型。将“仰望星空”理解为树立远大目标,将“脚踏实地”理解为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最终落脚点无非是“我要考上好大学,实现人生梦想”之类的陈词滥调。文笔好点的,或许会引用几个名人名言,讲一两个感人故事,但内核依旧是小我层面的奋斗史。

其二,二元对立型。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视为一对矛盾,然后试图去论证哪个更重要,或者如何平衡二者。这种思辨,若无足够的阅历和逻辑支撑,很容易写得左右摇摆,观点模糊,甚至自相矛盾。

其三,诗意抒情型。通篇用华丽的辞藻描绘星空的美丽与神秘,再用朴素的语言赞美大地的厚重与踏实,情感倒是充沛,但往往缺乏思想的深度和逻辑的严谨,更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而非一篇有力的议论文。

这些,都是普通高中生在有限的认知和阅历下,所能达到的普遍水准。写得好的,或许能得个不错的分数,但要说“惊艳”,要说“格局”,那还差得远。

然而,秦风的《星辰为引,跬步不休》,却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象。

立意之高远,远超同侪

“星辰为引,跬步不休。”

仅仅是这个标题,就如同一声惊雷,劈开了常见的迷思。

它没有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简单地并列或对立,而是构建了一种动态的、引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星辰”是什么?

在秦风的笔下,“星辰”早已超越了个人梦想的狭隘范畴。

它可以是人类对未知宇宙永恒的好奇与探索欲,是驱动文明进步的科学理性之光;

它可以是先贤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理想,是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信仰灯塔;

它可以是艺术的极致之美,是哲学的终极之问,是人类精神世界中那些最璀璨、最值得追求的价值圭臬。

这“星辰”,不是遥不可及的虚幻泡影,而是实实在在指引方向的北斗!

而“跬步不休”呢?

它也不是简单的“埋头苦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刻板努力。

秦风所言的“跬步”,是带着对“星辰”的深刻理解和向往,在现实的土地上进行的每一步坚实而清醒的跋涉。

这“跬步”,可以是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的枯燥实验,只为捅破那层理论的窗户纸;

可以是教育者在三尺讲台上的默默耕耘,只为在年轻的心中播撒下智慧的火种;

可以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兢兢业业,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进的磅礴伟力。

这“跬步”,不是盲目的重复,而是向着“星辰”指引的方向,持续不断、永不停歇的创造与精进!

文章的开篇,秦风便以如椽巨笔,奠定了全文的宏大基调:

“人生如远航,无星辰指引,则迷失于茫茫雾海;理想如登高,无跬步积累,则困顿于万仞绝壁。仰望星空,赋予我们方向与激情;脚踏实地,赋予我们力量与根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方能引领个体生命乃至民族文明,行稳致远,臻于至善……”

寥寥数语,便将个人与民族、理想与实践、方向与根基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其立意之高远,视野之开阔,已然将那些仅仅围绕“个人奋斗”打转的作文远远甩在了身后。

旁征博引之精妙,文采斐然

若仅仅是立意高远,而无相应的学识与文采支撑,那便成了空中楼阁,不免显得空洞。

但秦风的作文,最令人拍案叫绝之处,便在于他那渊博的学识和炉火纯青的文字驾驭能力。

在【学神黑科技系统】的知识库加持下,秦风的脑海中储存着海量的中外经典。在写作时,这些知识并非生硬地堆砌,而是如同呼吸般自然地融入到他的论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