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岩石里的祈祷
钻机的咆哮戛然而止,如同巨兽被扼住了喉咙。死寂瞬间笼罩了隧道勘探现场,只剩下沙漠热风卷过砾石的呜咽和众人粗重的喘息。巴勒斯坦钻探队队长卡里姆脸色煞白,沾满灰色岩粉的手指死死捏着一截刚取出的岩芯样本,声音带着金属刮擦般的嘶哑:“林工!石灰岩层…有异常裂缝!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发育迹象!”他指向岩芯深处那几道蜿蜒、湿润的黑色裂痕,像大地深处无声咧开的伤口。
以色列地质专家塔玛尔·列维博士已经扑到临时监测台前,手指在触控屏上飞快滑动,调出实时地质雷达和微震监测数据。屏幕上的彩色图谱扭曲成狰狞的漩涡状阴影,她的金发被汗水黏在额角,声音紧绷:“确认…大型溶洞网络!地下空洞体积初步估算超过八千立方米!雷达波显示下方存在强反射带…极可能贯通深层承压含水层!”她猛地抬头,浅蓝色的眼睛里是冰冷的绝望,“一旦隧道掘进扰动引发突水…后果无法想象!水压能把这整段山体冲垮…”
致命的威胁像冰水浇透了所有人的脊背。然而,更尖锐的窒息感紧随而至。
“位置!”以色列工程协调官戴维·斯特恩的声音像淬了火的钢钉,“溶洞核心区在哪里?”他的目光如同鹰隼,死死盯在三维地质模型上快速生成的红色高危叠加区——那团刺目的、代表毁灭的红色,精确无比地覆盖在巴勒斯坦负责施工的竖井预定位置。
戴维脸上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厉色,他猛地转向巴勒斯坦项目经理阿米尔·哈桑尼:“立即修改隧道线路!竖井必须避开高危区,绕到我们这个控制区块!”他手指戳向模型上以色列控制区那块安全的蓝色区段,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安全高于一切,难道你们想拖着所有人一起死?”
阿米尔·哈桑尼的脸颊肌肉瞬间绷紧,古铜色的皮肤下涌起愤怒的血色。他一步踏前,几乎与戴维鼻尖相对,眼中燃烧着被侵犯的火焰:“绕到你们那边?斯特恩先生!”他刻意加重了称呼,“这溶洞早不发现晚不发现,偏偏在我们的竖井位置?拖延战术也该有个限度!我方竖井位置是在国际协调委员会监督下确立的,关乎整个巴方的工程主权和后续运营权益!绝不动摇!” 他身后几名巴勒斯坦工程师攥紧了拳头,空气里弥漫着硫磺般的火药味,远比未爆破的岩石更危险。
临时指挥部陷入令人窒息的僵局。巨大的地质模型上,那片象征灾难的猩红和代表主权诉求的竖井坐标死死重叠,像一个无法化解的死结。以色列方代表眼神冰冷戒备,巴勒斯坦方面神情倔强决绝。林野站在风暴的中心,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挂在腰间那把磨得光滑的青铜道尺——冰冷的金属触感让他混乱的大脑获得一丝奇异的清明。他抬眼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远方山峦起伏的轮廓如同凝固的巨浪,压迫着这片充满敌意的土地。
凌晨两点,临时岩芯库。只有一盏昏黄的应急灯投射着微弱的光晕,巨大的铁架上,一排排编号的岩芯如同沉默的士兵,在黑暗中散发着亿万年前的冰冷气息和隐约的潮湿土腥味。林野独自打着手电,光束在一段段切割整齐的圆柱体上缓缓移动。大部分是灰白色的致密石灰岩,但其中一段却显得格外不同。它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带着珍珠光泽的浅褐色,表面布满了细密如霜的透明晶簇,在电筒光下折射出星星点点的微光。裂缝在晶簇间隐秘地延伸,深处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水汽的湿润。
林野小心翼翼地取下这段岩芯。入手冰凉沉重,那些晶簇的棱角硌着他的掌心。就在指尖触碰到一处微小凹坑的瞬间,一个苍老而遥远的声音在他耳边清晰响起,如同沙漠里低语的风:
“孩子,沙漠的裂缝里,藏着我们祖先古老的眼泪。”
那是巴希尔老爹的声音。项目初期,这位住在工程临时安置点边缘、据说年轻时曾是传奇向导的巴勒斯坦老人,曾指着远处嶙峋的山岩对林野说过这句话。当时林野只当是诗人般的呓语。但现在,手中这块饱含裂隙和晶簇、仿佛凝固了泪水的奇异岩石,冰冷地提醒着这句话背后可能蕴藏的真实分量——关于地质,关于历史,关于这片土地上所有被掩埋的苦难和无声的控诉。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劈开混沌!中东地区,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和黎凡特地带,古老的石灰岩山地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绝非罕物!前人难道没有处理过类似险情?
“老王!醒醒!”林野冲出岩芯库,脚步在寂静的营地里敲出急促的回响,他一把推开中方水文地质专家王建国的板房门,“快!查资料库!所有能找到的,中东地区石灰岩溶洞处理的工程案例!特别是与水有关、与宗教敏感地带有关的!快!”
王建国揉着惺忪睡眼,被林野眼中灼人的光芒惊醒,二话不说扑向了桌上的军用级加固笔记本电脑。屏幕在黑暗中亮起幽幽的光。英文、希伯来文、阿拉伯文的工程报告、地质论文、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殖民时期档案扫描件……浩瀚的资料如同洪水般涌入视线。林野紧盯着屏幕,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抽取、比对着关键信息。王建国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汗水顺着鬓角流下。时间在死寂与键盘的噼啪声中悄然流逝。
当东方天际线泛起第一抹惨淡的鱼肚白时,林野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住了屏幕上一份被时光染黄的英文报告摘要——《1936年:耶路撒冷旧城输水隧道溶蚀空腔灌浆处理记录》。报告内容残缺,技术细节模糊,但其中一行被林野的手指重重划过:“…仪式性注入圣橄榄油与水泥浆混合…安抚当地居民…”
“找到了!”林野的声音嘶哑却带着穿透疲惫的力量。他猛地站起身,抓起桌上的铅笔,用力过猛,铅芯“啪”地折断。他毫不在意,抓起另一支,在昨晚被揉皱的隧道剖面图上急速勾勒、标注:
“第一,”笔尖用力戳在巴方竖井位置下方的红色溶洞区,“精准灌浆!放弃常规粗浆,采用中国宜万铁路处理高风险溶洞的技术——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渗透性强,凝结时间可控。目标:溶洞填充率必须达到98%以上!”他画了一个巨大的、指向溶洞的箭头。
“第二,”铅笔在竖井位置周围画了几个圈,“双保险监控!在灌浆区和竖井周围立体布设以色列的光纤传感系统(dts),实时监测温度场变化,捕捉任何可能的渗流热异常!”他又在稍远的位置点上几个点,“同时,由巴方工程队,在溶洞可能影响的上游区域,按水文地质传统方法开挖设置三口水压观测井!两组数据,独立采集,实时交叉比对!物理观测与电子监测互补!”
林野的笔停顿了一下,望向窗外渐亮的天空,目光仿佛穿透岩层,看到了那些深埋的裂隙:“第三…”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仪轨融入工程!竖井正式开工前,邀请伊斯兰教长和犹太教拉比,在溶洞上方岩体位置,共同主持一个祈福仪式。”笔尖在竖井位置旁边重重画了一个小圈,“仪式结束后,将双方共同认可的祈福祷文,铭刻在特制的合金铭牌上。”他抬起头,目光扫过王建国震惊的脸,一字一句道:“然后,将这块铭牌,永久镶嵌在灌浆封堵溶洞的最后一块岩壁上。让祷文和水泥浆一起,成为支撑山体的骨骼!”
王建国看着图纸上那三项环环相扣、技术与人文交织的方案,重重吸了一口气:“林工…这…这能行吗?尤其是最后一点…”
林野的手紧紧握住腰间的道尺,青铜冰冷的触感透入掌心:“地质是大地之书,技术是阅读它的能力。但人心…是让阅读变得有意义的灵魂。巴希尔老爹说的‘古老的眼泪’,不只是水,更是历史。我们得让这片土地上的神灵都看到,也想让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安心。”
方案被紧急呈递到联合协调委员会。争论再次爆发,风暴几乎掀翻帐篷。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被反复拷问,成本被斤斤计较。
“98%的填充率?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任何微小的渗漏通道都可能被忽略!”
“双液浆?成本比普通水泥高一倍不止!谁承担额外预算?”
“祈福?刻祷文?这里是工地,不是教堂也不是清真寺!荒谬!浪费时间!”
“光纤系统非常精密,需要绝对稳定的环境!巴方传统观测井的施工会不会干扰?数据冲突谁负责?”
“祷文内容怎么写?谁的祷文刻在上面?这根本是政治炸弹!”
质疑和反对的声浪几乎要将林野的方案撕碎。以色列代表戴维脸色铁青,对融合监控方案充满技术层面的不信任。巴方的阿米尔则对犹太教仪式出现在自己的竖井位置表现出强烈的抵触。会议陷入僵持,每一分钟都意味着工程停滞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和双方对峙情绪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