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街巷里的百味课(第2页)
中午来的是位宝妈,想学江西南昌的白糖糕。林阳揉着面团:“糯米粉500克加250毫升温水,揉到能拉出手套膜,醒30分钟。搓成长条,切成小段,每段揉成圈,像甜甜圈。六成热油炸到膨胀,捞出滚白糖,外酥里软,带点嚼劲,刚出锅最好吃,凉了可以蒸一下回软。”
第四位学员是做外卖的小李,想学贵州遵义的鸡蛋糕。苏瑶调着面糊:“低筋面粉和玉米淀粉按3:1,500克粉加300克白糖、5个鸡蛋,用打蛋器打到提起能画出花纹。模具刷油,倒八成满,烤箱180度烤20分钟,表面金黄开裂就好。这种鸡蛋糕不用一滴水,靠鸡蛋打发蓬松,甜香浓郁,配豆浆绝了。”
傍晚来的学员想学山东济南的油旋。林阳擀着面团:“面粉500克加250毫升温水,少许盐,揉成面团醒30分钟。擀成薄饼,刷油撒葱花,卷成螺旋状,压平擀圆,六成热油炸到两面金黄,中间要空心,咬着酥脆掉渣。记着,卷的时候要松,不然炸不透,没空心就不好吃了。”
最后一位学员是摆摊卖小吃的大叔,想学山西太原的灌肠。林阳舀起荞麦面:“荞麦面和水按1:3调成糊,加少许盐和碱面,蒸20分钟凝固。切成长条,平底锅少油,煎到两面焦黄,浇上蒜水、醋、辣椒油,酸辣爽口,是山西人最爱的街头小吃,成本低,利润高,摆摊最合适。”
夜幕降临时,15位学员捧着自己做的美食站成一排。陈姨的清明粿青绿油亮,小赵的灯盏糕金黄酥脆,宝妈的白糖糕雪白滚圆。系统面板弹出:【任务完成,奖励发放】,林阳看着苏瑶把百年老卤的配方贴在墙上——八角5克、桂皮3克、香叶2片、草果1个、丁香1克,还有最重要的“每天加新汤,二十年不断火”。
“其实啊,”林阳拿起一个红团递给大叔,“美食的比例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就像这红团,糖多一分则甜腻,少一分则寡淡;就像做生意,实在多一分则暖心,少一分则难久。摆摊不光是为了赚钱,是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能尝到一点地方的味道,记住一点生活的甜。”
苏瑶笑着打开可移动厨房模块,里面整齐地摆着各地小吃的模具:“明天咱们教西北的浆水面、西南的叶儿粑,还有沿海的海蛎煎。”她看向林阳,眼里的光映着路灯,“毕竟,这街巷里的百味,得有人一代代传下去,才叫人间烟火啊。”
夜风带着食物的香气穿过菜场,学员们的笑声混着三轮车的铃铛声,成了老街上最温柔的背景音。林阳看着墙上的配方,忽然明白,最好的教程从来不是精确到克的比例,而是带着温度的“多一分用心,少一分将就”——这才是美食里最动人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