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362章 技术再升级

凌晨四点的新村数据中心,量子计算机的蓝色冷光在玻璃幕墙上流淌。夏澜站在环形控制台前,注视着大屏上跳动的神经学习模型——这个基于王老爷子六十年雕刻数据训练的Ai,正在尝试破解"冰裂纹随机美学"的算法规律。

"夏总,模型又崩溃了。"工程师擦着汗报告,"第七万次迭代还是无法复刻王老的'失误美学'..."

夏澜轻笑,点开实时监控。画面里,王老爷子正对着失败的作品嘟囔:"歪打正着,这才是味儿!"她突然有了主意:"把'不完美率'设为强制参数,让Ai每百刀必须随机'失误'一次。"

非遗体验馆的新设备引发轰动。游客戴上特制手套,不仅能远程操控工坊里的真实刻刀,更能通过神经触觉反馈,感受到王老爷子手把手的力道变化。当日本游客佐藤"隔空"完成第一件作品时,老人家的评语通过Ai实时翻译:"形有了,魂还飘着呢!"

"这不科学..."佐藤盯着自己颤抖的手,"我真的感觉到有双苍老的手在引导我!"

更惊人的是情绪同步系统。当周婶讲解草药时,佩戴生物传感器的游客能同步体会她"见猎心喜"的心跳加速,甚至闻到记忆中的药香。这种"共感学习"模式使技艺掌握速度提升300%,连最坐不住的孩童都能专注两小时。

智能手环的第三次迭代引发服务革命。当游客小李刚觉得口渴,最近的机器人就已递上适合他体质的定制凉茶;当宝妈张女士皱眉看向陡峭的石阶,无障碍升降台自动滑到跟前;甚至当老年团成员王大爷想起亡妻时,系统都会悄悄播放她生前最爱的戏曲选段。

"你们装了读心术吗?"面对游客的惊叹,夏澜展示着手环上的生物传感器:"只是算法比你自己更早发现需求。"这套系统能通过微表情、步态甚至皮肤电反应,提前预判游客尚未意识到的需求。

隐私争议随之而来。夏澜的解决方案令人拍案——推出"需求自主梯度":游客可自由选择被识别的需求层级,而最高级别的"全知模式",必须通过严格的伦理评估才能解锁。

Ar古迹复原项目"刹那千年"上线当天,服务器一度崩溃。游客站在废墟上,透过眼镜看到宋代窑工与自己并肩劳作,明代药童在身旁采摘,而民国匠人的全息影像甚至会停下活计,回答现代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