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危机再化解(第2页)
凌晨三点,风雨渐强。夏澜站在摇摇欲坠的观测台上,突然想起王老爷子说过的话:"老窑不怕雨,怕的是水积在窑眼里。"她立刻拨通沈毅的电话。
两小时后,某军工实验室的特殊材料紧急运抵——这是种类似蜘蛛丝的超细导水纤维,能像蛛网般覆盖遗址表面,雨水会顺着微观沟槽流走却不留痕迹。当文物保护专家看到这"透明蛛网"在暴雨中工作的场景时,连连感叹:"这哪是防灾,简直是艺术!"
台风过境的夜晚,夏澜在指挥中心守着十几个监控画面。突然,东区水库的警报响起——水位即将漫过警戒线。她果断启动"龙吐水"预案,智能水闸开启的瞬间,蓄积的洪水被导入新建的"非遗水景园",化作一场人工瀑布秀。直播这场"化灾为景"的短视频,意外冲散了舆论阴霾。
风雨稍歇,夏澜立即组织"透明工坊"活动。游客可以随时突击参观任何生产环节,甚至亲手参与釉料调配。王老爷子干脆在窑边支起直播设备,全天候展示烧制过程。
"老爷子,您不嫌烦啊?"有游客看着镜头前专注的老人。
"怕人看的,都是假把式。"老人头也不抬,将刚成型的泥坯转了个角度,"真的东西,越磨越亮。"
与此同时,夏澜将危机应对过程整理成《非遗保卫战白皮书》,主动公开所有技术标准和防伪措施。最绝的是她推出的"瑕疵品博物馆"——专门展出烧制失败的作品,每件都标注着失败原因和改进过程。这个反其道而行的举动,反而让新村的信誉度飙升。
台风过后的第七天,阳光穿透云层。夏澜站在修复好的古窑前,看着工作人员安装最后一块导水纤维。手机震动,沈毅发来消息:"军方想采购'蛛网'技术,用于边境文物保护。"
她望向远处——王老爷子正带着游客用台风刮落的树枝烧制特殊釉彩,周婶则用暴雨催生的野草熬制新配方。这场危机带给新村的不仅是损失,更淬炼出独特的抗风险能力。
当夕阳将废墟镀上金色,夏澜在灾后重建会上宣布了意外决定:"我们要建一座'危机纪念馆',把这次台风和风波的记忆,都变成非遗传承的一部分。"
台下,刚经历风雨洗礼的村民们用力鼓掌。他们知道,这个村庄最珍贵的非遗,不仅是那些可见的技艺,更是这种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