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359章 发展再加速

黎明前的智能农场里,自动收割机的指示灯连成一片星河。夏澜站在中央控制台前,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今年首批太空育种的"星辰水稻"亩产突破900公斤,而订单量已经排到来年秋收。更令人振奋的是,农产品深加工区的数据柱状图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

"夏总,德国拜耳集团的合作方案到了!"徐明小跑过来,平板电脑上显示着令人咋舌的数字——对方希望包销未来三年60%的药用级农作物,价格是市场价的五倍。

夏澜的目光却落在附加条款上:"他们要的不是产量,是周婶的种植配方。"

非遗工坊的扩建工程比预期提前三个月完工。当王老爷子第一次走进全自动化的新车间时,老人粗糙的手掌抚摸着数控雕刻机,眼神复杂得像在看外星飞船。

"这玩意儿...真能学会我的手法?"他狐疑地打量着正在录入他雕刻动作的3d传感器。

技术员小林刚要解释,夏澜已经递上一块原木:"王爷爷,让它刻个凤头试试。"

当机器臂完美复刻出老人标志性的"三刀定凤冠"绝技时,王老爷子突然大笑:"好!以后粗坯让它来,老子只管最后那几刀魂儿!"

这种"人机协作"模式很快成为新村产业的黄金标准。老匠人们负责核心技艺与质量把控,智能设备承担重复劳动。生产效率提升300%的同时,产品溢价反而更高——因为每件作品都带着"人类大师最终润色"的认证芯片。

"时空走廊"二期开放当天,游客们发现体验模式彻底变了。入口处不再发放导览图,而是给每个人佩戴上智能手环——它会根据游客的年龄、兴趣甚至实时心率,推荐个性化路线。

"妈妈!我的冒险任务是要帮周奶奶采药!"一个小女孩兴奋地晃动手环,上面显示着Ar导航箭头,指向后山的模拟药田。

不远处的"匠人挑战区",日本游客山本正尝试用数控拉坯机制作茶碗。当他沮丧于无法掌控力度时,系统突然切换模式——王老爷子的全息影像出现在身后,大手覆住他的手背:"娃,手腕要松,像握只活雀儿..."

最火爆的是新增的"创客街区"。游客可以用新村提供的材料工具,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自己的作品。来自深圳的程序员小李,竟然用传统木工榫卯结构做出了机械键盘外壳,视频播放量一夜破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