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356章 服务再优化

凌晨四点的非遗工坊灯火通明。夏澜站在监控屏前,注视着新入职的导游小林——这个城市来的大学生正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某个手势,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桌上摊开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周婶忌日不接团"、"王老爷子午休雷打不动"、"张叔轮椅充电口在左侧"...

"第三遍了。"夏澜轻声对培训主任说,"她昨天背到几点?"

"凌晨两点。"主任翻看打卡记录,"为记住每位老师的方言特点,她做了对比表。"

晨光微熹时,新村迎来了首批"神秘游客"——这是夏澜从高校招募的体验测评员,每人佩戴着特殊手环,实时记录服务细节。当小林带领团队穿过非遗长廊,她没注意到,有位"游客"故意将解说器掉进了水沟。

"让我看看..."小林毫不犹豫蹲下身,从包里掏出备用毛巾。擦拭时,她突然停顿,转而从腰间取下自己的荷包:"用这个更好,周婶教的土方子,艾草粉能防潮。"她没发现,这个下意识的举动,让监控室的夏澜微微点头。

正午的餐厅里,危机悄然降临。测评员故意将筷子碰到地上,刚想观察服务生反应,轮椅上的张叔已经滑了过来:"小伙子,试试这个。"他递上的不是普通餐具,而是特制的非遗学习筷——尾端雕刻着鱼纹,握柄处有矫正指位的凹槽。"我当年在部队..."老人的故事还没讲完,邻桌的游客已经凑过来求购同款。

服务优化的精髓藏在数据背后。夏澜开发的"温度指数"系统,不仅统计响应速度,更捕捉那些无法量化的瞬间——王老爷子为哭闹孩童随手捏的泥哨,周婶给失眠游客特调的安神茶,甚至保洁阿姨在雨天铺就的草编防滑垫。这些"非标准服务"被系统标记为金色数据点,成为培训教材的活案例。

"夏总!出状况了!"对讲机突然响起,"B区有游客突发过敏!"

医护组赶到时,场景却出人意料——服务员小吴正用周婶教的刮痧手法为游客缓解症状,同时智能手环已同步其医疗信息给附近医院。更绝的是,当游客提到怀念家乡的薄荷味,后厨机器人立即调整了药膳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