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设施再完善
暴雨初歇的清晨,夏澜踩着泥泞来到村北的工地。施工队长老张正对着图纸发愁:"夏总,这'星空民宿'的玻璃穹顶,气象局说抗风等级不够啊。"
夏澜接过图纸,指尖在某个节点画了个圈:"用王老爷子造船的榫卯结构。"她点开手机,调出非遗数据库里"水密隔舱"的传统工艺,"再加上航天材料的复合层,问题就解决了。"
三天后,当第一块弧形玻璃吊装到位时,连施工多年的老师傅都啧啧称奇——传统木构架与现代钢化玻璃完美咬合,既保留了古朴韵味,又通过了最严苛的风洞测试。更妙的是,当夜晚来临,智能调光系统会让穹顶显现出星座图,而木质结构则散发出淡淡的樟木香。
"这才叫'天人合一'。"验收专家组的教授仰头赞叹,浑然不觉自己正站在古代造船术与航天科技的结晶之下。
便利性提升渗透在每个细节。当游客拖着行李走进智能停车场,地砖下的压力传感器会自动引导至最近车位;扫码租用的电动观光车,座椅能根据体温自动调节硬度;甚至连公共厕所都暗藏玄机——智能系统通过人流量预测提前调节通风,而马桶盖上的非遗纹样,会在使用后亮起消毒完成的提示灯。
"夏总!"餐饮部的小李急匆匆跑来,"素食客人在抱怨菜品单一..."
夏澜立即调出智能点餐系统后台。半小时后,餐厅的电子菜单悄然更新——新增的"节气食疗"专区,能根据游客的健康手环数据推荐菜品。更贴心的是,每道菜都标注着"周婶认证"的传统功效,以及现代营养学分析。
住宿体验的革命发生在夜幕降临后。当第一批客人入住"非遗主题房",惊喜地发现床品绣着可水洗的电子纹样——轻触就能听到这项技艺的千年故事。而最受欢迎的"匠人之夜"套房,甚至配备了迷你工作台,客人可以体验简易的木雕或陶艺。
"这太疯狂了..."来自德国的游客穆勒在留言簿上写道,"我竟然在凌晨三点成功做出了粗陶杯!"配图是他满是泥巴的手和床头柜上的制作视频二维码。
交通接驳的痛点被巧妙转化为文化体验。等待接驳车的凉亭被改造成"微型非遗展馆",排队时的Ar小游戏能解锁纪念品折扣;电动摆渡车的内饰采用可更换的传统纹样布艺,每月由村民投票决定下月主题。
设施完善的高潮出现在"无障碍体验区"的落成仪式上。张叔坐着轮椅,带着七位残障游客完成全程体验——斜坡扶手上的盲文讲述着村庄历史,震动引导路径通向香气花园,连餐饮区的智能餐具都适配不同障碍类型。当视障女孩小芳"看"到通过触觉屏呈现的窑变瓷器时,她的惊呼让在场媒体集体按下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