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348章 经验再分享

晨雾还未散尽,三十多辆大巴已经停满了新村停车场。夏澜站在"乡村振兴交流中心"的台阶上,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村干部们鱼贯而下——有拄着竹杖的苗族老人,有穿着笔挺西装的年轻村官,甚至还有几位披着藏袍的牧区代表。他们胸前挂着的参观证在朝阳下闪闪发光,像一片移动的星河。

"夏总,云南团临时增加了十五人!"林小雨小跑过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名单,"他们说连寨老都来了,非要看我们的'活态传承'是怎么回事..."

夏澜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人群最后方那位银发盘头的佝偻老者。老人正用枯枝般的手指摩挲着停车场的地砖,突然蹲下身,从怀里掏出个旧布袋,小心翼翼地装了几粒砂石进去。

"先带大家去非遗工坊。"夏澜轻声嘱咐,"让王老爷子开那口老窑。"

交流中心的环形剧场里,夏澜的开场白被此起彼伏的手机提示音打断。她并不恼火,反而笑着按下遥控器:"各位现在收到的,是新村数字资料库的临时权限。"大屏幕上立即弹出几十个同步登录的绿点,"未来三天,所有技术细节向各位完全敞开。"

台下顿时骚动起来。穿西装的经济强村代表们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这等商业机密竟会公开;而偏远山区的干部们则手忙脚乱地操作着不熟悉的智能终端。

"别急。"夏澜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清晰传递,"我们准备了纸质版、语音版甚至彝文、藏文版本。"她点击屏幕,调出个二维码,"扫这个,还能直接连线我们的技术员。"

参观路线精心设计得像一场沉浸式戏剧。在非遗工坊,王老爷子演示的不仅是雕花技艺,更是"传习积分系统"——老人每带出一个徒弟,就能获得村集体的分红股权;在智能农场,自动灌溉系统旁特意保留着手压井,展示着"高低科技并行"的包容理念;连垃圾分类站都成了教学点,讲解员详细解说如何将环保行为转化为"生态积分"。

正午的交流会上,那位云南寨老突然用生硬的普通话提问:"你们这套...要多少钱?"老人摊开皱巴巴的布袋,里面是几颗从停车场捡的石子,"我们寨子,只有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