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314章 村民参与,共建家园(第2页)

"这叫正常?"她叉着腰质问,"我家蒸馒头的发面都比这结实!"

视频被传到村民群里,引发轩然大波。夏澜立即叫停工程,要求返工。从那以后,施工队再也不敢敷衍了事,"红袖章"成了质量保证的代名词。

村民参与的另一个惊喜来自老匠人们。当设计院提出用标准化建材时,老石匠李德水坚决反对。

"咱后山青石多的是!"老人拍着胸脯说,"我爷爷那辈就用它盖房,二百年都不带坏的!"

工程师们以"不符合现代标准"为由拒绝。夏澜没有武断决定,而是组织了一场实地测试——取后山青石和标准建材做对比实验。结果令人惊讶:青石在抗压、耐水等方面表现优异,只是加工成本略高。

"用青石!"夏澜当场拍板,"传统智慧值得尊重。"

她甚至邀请李德水开设"石匠学堂",教年轻人传统石艺。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的手艺,还能派上大用场!"

随着重建推进,夏澜发现单纯的物质重建远远不够。一个雨夜,她偶然听到几个老人在临时安置点讲述村子的往事——哪棵古树下曾有过誓约,哪块石头是抗战时的秘密联络点,哪口井见证过爱情故事...

第二天,夏澜宣布启动"记忆重建计划"。她邀请每位村民提供一条关于村庄的记忆,刻在新建广场的地砖上。

"我爷爷说,这棵银杏是光绪年间种的,躲过三次战火。"——李德水

"1982年大旱,全村人轮流在这口井边守了七天七夜。"——王翠花

"我和我家那口子,就是在这个墙角第一次说话的。"——赵大娘

一块块"记忆地砖"铺就的广场,成为新村最动人的风景。游客们驻足阅读,孩子们追问祖辈故事,外出的游子归来时,总要先来这里寻找熟悉的记忆。

重建进入尾声时,夏澜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封顶仪式"。新建的村牌坊基石下,村民们埋入了一个"时光胶囊"——每家每户都放入了代表性物品:老李头的祖传凿子、王翠花女儿的画作、返乡青年小陈的创业计划书...还有一封集体写给未来村民的信。

"等五十年后,我们的子孙打开它,会知道这个村子是怎么重建的。"夏澜在仪式上说,"不是靠哪一个人,而是靠我们所有人。"

当最后一块砖砌好,最后一片瓦铺就,新村终于揭开了面纱。比原貌更坚固,比蓝图更温暖,因为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村民的智慧和情感。

竣工典礼上,县长问夏澜:"你是怎么让这么多人齐心协力,还不出乱子的?"

夏澜指向正在广场上跳舞的村民们:"因为他们不是在帮我建,而是在为自己建。"

此刻,夕阳将新村染成金色,孩子们在新修的小学操场上奔跑嬉戏,老人们坐在记忆广场的石凳上闲聊,几个年轻人正在规划乡村旅游的新点子。夏澜站在村口,看着牌坊上"同心共建"四个大字,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这个村庄的重生,没有英雄,只有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