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活动举办,增添乐趣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夏澜就已经站在村口的七仙女井旁,指挥着几个村民搭建舞台。今天是"七仙女民俗节"开幕的日子,她几乎一夜未眠,反复核对活动流程,生怕出半点差错。
"夏书记,横幅挂这儿行吗?"两个年轻村民踩着梯子,将印有"首届七仙女民俗文化节"的红色横幅拉直。
夏澜退后几步看了看:"再往左一点,对,正好在井沿上方!"她转头对正在布置音响的小张喊道,"测试下话筒,等会儿表演要用!"
远处,老支书赵德柱带着一队妇女朝这边走来。妇女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对襟衫,腰间系着绣花围裙,头发用木簪挽起,活脱脱从古画里走出来的村姑形象。夏澜眼前一亮,迎了上去。
"赵叔,这服装太棒了!哪来的?"
老支书难得地咧嘴笑了:"按你给的图样,村里妇女们自己做的。布料是县里服装厂赞助的,绣花可是她们一针一线自己绣的。"
领头的杨大嫂转了个圈,得意地展示围裙上的七仙女刺绣:"夏书记,你看这花样行不?我熬了三个晚上绣的!"
夏澜凑近细看,只见细密的针脚勾勒出七位仙女翩跹起舞的图案,虽然不够精致,却透着质朴的美感。"太完美了!"她由衷赞叹,"等会儿表演一定会惊艳全场!"
太阳渐渐升高,村口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除了本村村民,还有不少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以及三五成群的游客。夏澜看了看表——九点整,活动该开始了。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话筒:"各位来宾,欢迎大家来到七仙女民俗文化节!"
音响效果出奇地好,洪亮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人群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到七仙女井旁的小舞台上。
"相传很久以前,七位仙女下凡游玩,被我们村的青山绿水吸引,在这口井边沐浴嬉戏..."夏澜娓娓道来,声音轻柔得像在讲一个古老的秘密,"临走时,最小的仙女舍不得离开,将头上的玉簪投入井中,从此井水清甜甘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随着她的讲述,七位身着蓝衣的妇女缓步登场,在古井旁翩翩起舞。没有专业舞蹈基础,她们只是模仿着想象中的仙女姿态,却意外地自然动人。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她们身上,斑驳的光影中,时间仿佛倒流回那个神话年代。
"咔嚓咔嚓"的快门声此起彼伏。夏澜注意到,不少游客举着手机,有的甚至开启了直播。一个戴着鸭舌帽的年轻人正对着镜头激动地说:"老铁们看到没?这才是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双击666!"
舞蹈结束后,夏澜宣布进入互动环节:"现在,我们的'七仙女'将带领大家体验传统祈福仪式。请排队到井边,用这特制的竹舀取水,许下心愿..."
她特意让杨大爷编织了七个小竹舀,每个上面刻着一位仙女的名字。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排起长队,争相体验这独特的民俗。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舀起一捧井水,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惊喜地对同伴说:"真甜!比矿泉水还好喝!"
上午的活动大获成功,中午时分,人流涌向村中心的广场——那里已经摆开了"乡村美食节"的摊档。二十多张长桌拼成一个大圈,上面摆满了各色农家美食:李婶家的秘制酱鸭油光发亮,王嫂的艾草糍粑碧绿如玉,刘奶奶的桂花酿香气扑鼻...每张桌前都围满了人,村民忙得不亦乐乎。
夏澜穿梭在人群中,时而帮语言不通的村民介绍菜品,时而调解因为排队产生的争执。她的嗓子已经有些沙哑,但脸上的笑容丝毫未减。经过杨大嫂的摊位时,对方塞给她一个竹筒饭:"夏书记,快吃点东西!从早上到现在水都没喝一口吧?"
竹筒饭热气腾腾,腊肉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夏澜这才意识到自己饿坏了,三两口就吃了个精光。"太好吃了!"她由衷地赞叹,"杨大嫂,你这手艺不开饭店可惜了!"
杨大嫂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刚有个城里来的老板说要投资我开农家乐呢!让我好好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