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麻的雷芝 作品

第261章 文化挖掘,丰富内涵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夏澜已经抱着笔记本走在村中的石板路上。昨晚整理材料到深夜,她发现村里的旅游发展缺了最关键的一环——文化灵魂。三家民宿开业后反响不错,但游客们普遍反映"除了空气好、饭菜香,没什么特别印象"。

村委会门口,老支书赵德柱正蹲在台阶上抽旱烟,看见夏澜来了,忙在鞋底上磕了磕烟锅:"夏书记,这么早?"

"赵叔,我有个新想法。"夏澜眼睛发亮,翻开笔记本,"咱们村的旅游不能光靠吃住,得挖掘文化内涵。您知道村里有什么老故事、老手艺吗?"

老支书眯起眼睛想了会儿:"要说老手艺,村东头杨大爷的竹编算一个,年轻时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手。至于故事..."他摇摇头,"都是些老掉牙的传说,现在年轻人谁爱听啊。"

夏澜却来了精神:"竹编好啊!非遗传统技艺!杨大爷还编吗?"

"早不编喽。"老支书叹了口气,"儿子车祸走了后,他就封了手艺,说编得再好也没人继承..."

夏澜心头一紧,但还是记下了杨大爷的地址:"那咱们先去拜访杨大爷,再找村里其他老人聊聊。对了赵叔,村里那座石拱桥有来历吗?我看桥头石碑上的字都磨平了。"

老支书眼睛突然亮了一下:"你说状元桥啊?那可是有来头的!"他掸了掸衣角站起身,"走,边走边说。"

原来,这座不起眼的小石桥竟有四百多年历史,相传明朝时村里出了个进士,回乡捐资修建的。老支书边走边讲,夏澜飞快地记录,不时追问细节。走到桥头时,她已经记满了两页纸。

"还有村口那口古井,"老支书指着不远处,"老辈人说有七仙女下凡在这儿沐浴,叫七仙女井..."

夏澜眼前一亮:"七仙女井?这不就是现成的文化ip吗!"见老支书一脸茫然,她笑着解释,"就是能吸引游客的文化招牌。"

两人来到村东头一栋低矮的瓦房前。院子里,一位白发老人正佝偻着背整理柴火。听到脚步声,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惕。

"老杨头!"老支书高声招呼,"夏书记来看你了!"

杨大爷直起腰,布满皱纹的脸上看不出喜怒:"书记?我这老头子有啥好看的。"

夏澜上前一步,微微躬身:"杨大爷,听说您竹编手艺特别好,我想跟您学学。"

老人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眼神飘向屋内:"早不碰那玩意儿了。"

夏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屋内墙角堆着几个泛黄的竹编篮子,虽然落满灰尘,但精巧的纹路依然清晰可见。她走过去,小心地拿起一个:"真漂亮!这花纹是凤凰吗?"

杨大爷没吭声,但夏澜注意到他的目光在篮子上一闪而过,手指无意识地动了动,像是在空中勾勒某种纹路。

"杨大爷,"夏澜轻声说,"县里正在申报非遗项目,您这样的手艺不该失传啊。要是您愿意出山教教年轻人,村里可以给您申请传承人补贴,一个月八百呢。"

老人摇摇头:"钱不钱的...主要是没人愿意学。现在的娃儿,哪个还耐得住性子坐那儿编竹子?"

"我愿意学!"夏澜脱口而出,"还有村里那些留守妇女,她们正愁没个在家就能挣钱的手艺呢!"

杨大爷抬头看了她一眼,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微光:"你?城里来的书记学这个?"

"真的!"夏澜蹲下身,与老人平视,"您看这样行不,明天我带几个妇女来,您就试试教教基础手法?材料村里出,编出来的东西我们负责卖,收入全归大家。"

老人沉默了很久,久到夏澜以为他要拒绝。终于,他微微点了点头:"试试吧...不过别抱太大希望。"

离开杨家,夏澜兴奋地在本子上记下"竹编工坊"几个大字,又在旁边画了个星号。老支书看着她,忍不住问:"夏书记,你真要学竹编?那玩意儿可扎手。"

夏澜笑了:"赵叔,文化传承不能光喊口号,得有人带头。再说..."她晃了晃手指,"我在大学可是手工社的,有点基础。"

接下来的几天,夏澜带着五六个妇女天天往杨大爷家跑。第一天,她们的手指被竹篾扎得满是红点;第二天,杨大爷看着她们歪歪扭扭的"作品",摇头叹气;第三天,夏澜编出了一个勉强能看出形状的小篮子,老人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

"手腕要活,力道要匀..."杨大爷接过竹篾示范,粗糙的手指突然变得灵活起来,竹条在他手中如同有了生命,上下翻飞,"看,这样起底才结实..."

夏澜专注地模仿,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渐渐地,她找到了感觉,编出的纹路整齐多了。其他妇女也陆续有了进步,院子里开始有了说笑声。

一周后,夏澜带着第一批成品——十几个简单但结实的小竹篮去了县城,回来时带回了一份县旅游局的订单:五十个竹编果盘,每个定价三十元。

"三十?"杨大爷瞪大了眼睛,"这种简单的玩意儿能卖三十?"

"杨大爷,您太小看自己的手艺了。"夏澜笑着说,"局长说就喜欢这种纯手工的质朴感,还问有没有更精细的作品呢!"

老人沉默了很久,突然起身进了屋。出来时,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竹编花瓶,通体是细密的六角纹,瓶口还编着一圈梅花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