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452章 幸有宸衷能烛照,不教奸计误苍生(第2页)

谢渊展开密奏,越看眉头皱得越紧,看到 “李穆可代帝出征” 一句时,忍不住冷笑:“王林这是利令智昏了!李穆罪证确凿,他竟还敢举荐,分明是想趁机揽权。陛下拒得好!” 他顿了顿,语气凝重,“不过王林敢这么做,怕是背后有勋贵撑腰,他们舍不得李穆倒台,毕竟李穆倒了,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萧桓叹了口气,揉了揉眉心:“朕何尝不知。这些勋贵盘根错节,平日里互相包庇,如今李穆出事,他们怕引火烧身,才让王林出来说情。可他们忘了,江山是大吴的江山,不是他们的私产!” 他看着谢渊,眼神坚定,“谢御史,你要加快查案进度,把那些与李穆勾结的勋贵都揪出来,不管他官多大、爵多高,一律严惩不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臣遵旨。” 谢渊躬身领命,“不过陛下,亲征之事还需慎重。您是国之根本,不可轻动。臣以为可另择良将,持节钺代天督战,既能振奋军心,又可稳固朝堂。” 他顿了顿,呈上一份名单,“宣府总兵杨洪老成持重,大同副总兵周骥勇猛善战,此二人皆可信赖。若陛下担心威望不足,可赐‘镇国将军印’,许其‘便宜行事’之权,足以号令北疆兵马。”

萧桓接过名单,指尖在 “杨洪” 二字上停留片刻:“杨洪确是良将,只是他年近六旬,恐难堪长途奔袭之任。周骥虽勇,资历尚浅,怕是镇不住那些骄兵悍将。” 他沉吟道,“朕在想,不如让你以‘都察院左都御史’衔,持尚方宝剑赴北疆督战,你熟悉案情,又能震慑宵小,如何?”

谢渊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躬身应道:“臣万死不辞!只是臣乃文臣,恐难调度兵马……”

“无妨。” 萧桓打断他,“朕会让周骥听你节制,玄夜卫沈炼率部护卫你的安全。你此去不仅是督战,更要查清军粮克扣的全案,将所有涉案人员一网打尽,给北疆将士一个交代。” 他从案上拿起尚方宝剑,亲手递给谢渊,“这把剑,斩过贪腐,镇过奸邪,你带着它去,朕信你能守住北疆,也能守住公道。”

谢渊接过尚方宝剑,剑身冰凉的触感透过掌心传来,重逾千斤。“臣定不辱使命!” 他的声音朗朗,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臣此去,必查清所有冤案,严惩所有奸佞,让北疆的将士们知道,朝廷从未忘记他们,陛下从未忘记他们!”

萧桓看着他挺拔的背影,心中稍安。有谢渊在,至少朝堂的清明能守住一半。他挥了挥手:“你即刻准备,三日后出发。粮草军械由兵部、户部即刻调拨,若有延误,可先斩后奏!”

“臣遵旨!” 谢渊持剑躬身,转身退出御书房时,晨光正透过窗棂照进来,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像一道劈开阴霾的光。

谢渊刚离开,李德全就匆匆进来:“陛下,定国公徐昌带着几位勋贵在殿外求见,说是为‘代征人选’之事,还说…… 还说谢御史文弱,不宜掌兵。”

萧桓冷笑一声:“他们倒是消息灵通。宣他们进来。” 他知道这些勋贵定是受了王林的撺掇,想阻止谢渊赴任,好给李穆翻案留下余地。

片刻后,定国公徐昌带着成国公朱勇、隆平侯张信等人走进来,个个面色凝重。徐昌率先开口:“陛下,谢御史虽清廉,却不懂军务,让他督战怕是不妥。北疆战事凶险,还是得用勋贵出身的武将,方能镇住场面。”

朱勇立刻附和:“定国公所言极是!臣举荐宁远伯石亨,他是将门之后,熟悉北疆地形,让他代帝出征再合适不过。”

萧桓看着他们一唱一和,心中了然。石亨与李穆素有往来,若他掌兵,必然会包庇李穆,这正是勋贵们的算盘。“石亨私吞冬衣、导致士兵冻毙的案子还没了结,你们让他掌兵?” 萧桓的声音带着寒意,“是忘了大同卫的将士是怎么死的了吗?”

朱勇脸色一白,强辩道:“那只是小节,石亨打仗还是有本事的……”

“小节?” 萧桓猛地拍案,“让士兵光着膀子打仗,是小节?私吞军粮让弟兄们饿着肚子送死,是小节?你们眼里的‘小节’,是多少将士的性命!” 他指着殿外,“朕告诉你们,谢渊督战之事已定,谁也别想更改!若再有阻挠者,以‘通敌’论处!”

勋贵们被怼得哑口无言,徐昌还想再说什么,却被萧桓凌厉的眼神逼退。“你们退下吧,好好反省反省,想想该如何报国,而不是如何包庇奸佞!” 萧桓挥了挥手,语气不容置疑。

勋贵们悻悻退出御书房,刚走到宫门口,就见王林在角落里等他们。“怎么样?陛下松口了吗?” 王林急切地问道。

徐昌摇了摇头,脸色难看:“陛下态度坚决,还说要让谢渊持尚方宝剑督战,咱们的提议全被驳回了。”

王林眼中闪过一丝阴狠:“谢渊…… 又是他!此人不除,咱们都得玩完!” 他压低声音,“李穆的案子不能再拖了,必须想办法让他翻供,或者…… 让他永远闭嘴!”

朱勇脸色一变:“你想干什么?诏狱守卫森严,玄夜卫看得紧,不好动手。”

“不好动手也要动!” 王林咬着牙,“今晚我让人送点‘药’进去,就说…… 是给他补身子的。只要李穆一死,死无对证,谢渊就查不下去了!”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到时候再想办法扳倒谢渊,北疆的兵权迟早是咱们的!”

当晚,诏狱深处,李穆蜷缩在冰冷的牢房里,铁链锁住了他的手脚,每动一下都发出刺耳的声响。自被打入诏狱,他日日提心吊胆,生怕三法司的会审结果出来,那便是万劫不复的下场。牢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穿着镇刑司服饰的狱卒端着一碗汤药走进来。

“李大人,王提督念你身子弱,特意让人熬了参汤,补补身子。” 狱卒脸上堆着笑,将汤药递到李穆面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穆眼中闪过一丝警惕:“王林?他会这么好心?” 他接过汤药,碗沿的温度有些烫手,药味里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不像是参汤该有的味道。

“大人这是说的哪里话,王提督一直惦记着您呢。” 狱卒催促道,“快趁热喝吧,凉了就没药效了。”

李穆看着汤药,心中越发不安。他知道王林为人阴狠,此刻送来汤药,怕是没安好心。“我不喝,拿走!” 他猛地将碗推开,汤药泼在地上,溅起一片水渍。

狱卒脸色一变,眼中闪过一丝慌乱:“大人,您这是……”

“你回去告诉王林,我李穆就是死,也不会让他称心如意!” 李穆怒吼道,声音在空旷的诏狱里回荡。就在这时,牢房外传来脚步声,沈炼带着玄夜卫冲了进来,将那狱卒按倒在地。

“玄夜卫办事!搜!” 沈炼一声令下,玄夜卫从狱卒怀中搜出一包白色粉末,刺鼻的气味让李穆脸色煞白 —— 那是剧毒 “鹤顶红”。

沈炼立刻将此事上报谢渊,谢渊连夜入宫禀报萧桓。御书房内,萧桓看着那包毒药,脸色铁青:“王林好大的胆子!竟敢在诏狱里动手脚,他是想毁尸灭迹,掩盖罪证!”

“陛下,这正是王林狗急跳墙的证明。” 谢渊沉声道,“李穆必定知道王林更多秘密,所以王林才急于灭口。臣请求即刻提审李穆,撬开他的嘴,让他指证王林!”

萧桓点头:“准奏!你带三法司的人去,朕派玄夜卫护卫,务必确保李穆安全。若王林再敢插手,当场拿下!”

“臣遵旨!” 谢渊领命而去,夜色中,他的身影带着决绝的杀意,朝着诏狱的方向走去。他知道,今夜将是揭开所有阴谋的关键,无论王林背后有多少势力,他都必须将他们连根拔起,还北疆将士一个公道,还大吴一个清明。

片尾

夜色渐深,诏狱的灯光在寒风中摇曳,映照着即将到来的风暴。王林得知毒杀计划失败,吓得连夜将所有与李穆往来的书信烧毁,却不知玄夜卫早已在他府中埋下暗线,将这一切尽收眼底。而牢中的李穆,在死亡的威胁下,终于动摇,他知道,只有供出所有秘密,才有一线生机。北疆的烽火尚未熄灭,朝堂的暗战却已进入白热化,这场关乎国运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三,镇刑司提督王林密奏阻帝亲征,荐李穆代征,帝斥其‘荒谬’,驳回所请。命谢渊持尚方宝剑赴北疆督战,赐‘便宜行事’之权。是夜,王林遣人毒杀李穆于诏狱,为玄夜卫所获,罪证确凿。

论曰:‘权臣阻战,非忧君危,实图私利。荐奸佞代征,欲乱军权;遣死士灭口,欲掩罪迹。幸帝明察,忠良得用,方破其奸谋。此案之要,在明‘奸佞难藏于圣目,忠直终可昭日月’,为人臣者当以此为戒,勿生贪念。’

(德佑二十九年十一月十四,谢渊率三法司提审李穆,案情即将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