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公道存心中,清风满襟起(第2页)
皇帝的目光扫过殿内的官员:"还有你们," 他的声音带着失望,"明知道他们有问题,却因为同乡、同年,就互相包庇,这就是朕的朝廷吗?" 官员们纷纷伏地请罪,不敢抬头。
德佑帝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谢渊,你说,该如何处置他们?" 谢渊朗声道:"按《大吴刑律》,通敌叛国者,凌迟处死;贪赃枉法者,斩立决;包庇者,同罪!"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在殿内回荡。
许显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突然站起身,恶狠狠地盯着谢渊:"谢渊,你别得意,飞鹰厂的势力远比你想象的强大,你早晚也会落得和我们一样的下场!" 谢渊毫不畏惧地回视他:"我不怕,只要能为国除害,死又何惧?"
张诚则不停地磕头,求皇帝饶他一命,直到额头磕出血来。李嵩却闭上眼睛,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德佑帝看着他们,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处死三虎会引起朝廷的震动,但如果不严惩,国法就会失去威严,大吴也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最终,德佑帝下旨:"许显、张诚、李嵩通敌叛国,贪赃枉法,罪大恶极,着即凌迟处死,家产抄没,家人流放三千里。" 这道旨意让殿内一片寂静,连风都仿佛停了。
三虎被玄夜卫拖出殿外时,许显还在疯狂地咒骂,张诚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李嵩则面如死灰。殿内的官员们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各有感慨。有人庆幸自己没有被牵扯进去,有人为三虎的下场感到惋惜,还有人则在暗中盘算着如何应对接下来的风波。
谢渊站在殿中,看着三虎被押走,心中百感交集。这场公审虽然暂时结束了,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飞鹰厂的势力还没有被彻底清除,官官相护的恶习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但他相信,只要坚持国法,总有一天能让大吴的朝堂变得清明。
殿外的阳光照了进来,落在金砖上,泛着温暖的光芒。谢渊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要推行新的盐引制度,要整顿三法司,要为边军争取更多的军饷…… 这些事情都不容易,但他有信心,因为他背后有国法,有民心,还有一位支持改革的皇帝。
德佑帝在公审结束后,立刻召集内阁大臣,商议推行新的盐引制度。谢渊提出的 "太仆寺直管,三司会签" 制度被采纳,规定盐引的发放必须经过太仆寺、户部、玄夜卫三方审核,缺一不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新制还规定,三法司的官员必须定期轮岗,避免形成小团体;边军的战马采购由皇帝亲自审批,防止有人从中作梗。这些制度的出台,让朝堂为之一振,许多官员都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谢渊在朝堂上宣读新制时,官员们的表情各不相同。有人支持,有人观望,还有人暗中反对,但在德佑帝的支持下,新制还是顺利推行了下去。
三虎被处死后,朝廷对三法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凡是与三虎有牵连的官员,一律被革职查办;涉嫌贪腐的,抄没家产;通敌叛国的,株连九族。
玄夜卫在全国各地展开调查,许多隐藏的飞鹰厂成员被揪了出来,其中不乏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员。这场清洗虽然引起了一些震动,但也让朝堂变得更加清明,官员们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
谢渊在清洗过程中,坚持 "疑罪从无" 的原则,避免冤枉好人。他让人仔细核查每一个案件,确保证据确凿后才定罪。这种严谨的态度,赢得了许多官员的尊重。
新制推行后,边军的军饷和盐引得到了保障,长城上的士兵们士气大振。大同马市的交易也变得更加规范,晋商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肆意妄为。
百姓们听说三虎被处死,都拍手称快。他们纷纷称赞谢渊的刚正不阿,说他是大吴的 "青天"。在大同马市,边民们还自发地为谢渊立了一块功德碑,上面刻着 "公正廉明,为民除害" 八个大字。
谢渊得知后,心中非常感动。他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朝廷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大吴国泰民安,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德佑帝下旨,将三虎抄没的家产全部用于犒赏边军。当一车车的粮食、布匹和银子运到长城时,士兵们都欢呼雀跃,纷纷表示要誓死保卫大吴的边疆。
萧枫将军将这些物资分发给各个卫所,同时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他对士兵们说:"朝廷没有忘记我们,谢大人为我们争取到了应有的待遇,我们一定要对得起朝廷,对得起百姓。"
士兵们的士气空前高涨,在接下来的几次与瓦剌的小规模冲突中,都取得了胜利。长城的防线变得更加稳固,瓦剌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萧枫借着这个机会,对边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他严惩了那些克扣军饷、欺压百姓的军官,提拔了一批有勇有谋、廉洁奉公的士兵。
边军的军纪变得越来越好,与百姓的关系也日益融洽。以前,边军经常欺压百姓,现在却主动帮助百姓耕种、收割,深受百姓的爱戴。
谢渊在巡视边军时,看到这些变化,非常欣慰。他对萧枫说:"只有军纪严明,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守住长城。" 萧枫深表赞同,表示会继续努力,把边军打造成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谢渊建议在长城沿线设立 "风宪台",由玄夜卫和都察院的官员共同负责监督边军和地方官员。风宪台的官员有权弹劾任何违法乱纪的行为,直接向皇帝汇报。
德佑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很快就在长城沿线设立了十个风宪台。这些风宪台的设立,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让边军和地方官员不敢再有丝毫懈怠。
长城上的烽燧依旧在燃烧,但这火焰不再是警报,而是希望的象征。它预示着大吴的边疆将会永远稳固,百姓将会永远安居乐业。
三虎被处死后,朝廷对晋商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处。凡是与三虎有勾结、参与舞弊的晋商,一律被吊销营业执照,家产抄没。
谢渊让人仔细核查晋商的账册,发现许多晋商都存在偷税漏税、走私盐引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朝廷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经过这次查处,晋商的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许多老字号的晋商纷纷破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遵纪守法的商人,他们按照朝廷的规定进行交易,让盐引市场变得更加规范。
朝廷对盐引制度进行了改革,将盐引的发放权收归国有,由太仆寺统一管理。商人要想获得盐引,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按照规定的数量和价格进行交易。
新的盐引制度还规定,盐引不得私自转让、倒卖,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些规定的出台,有效地遏制了盐引市场的混乱局面,保障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谢渊在推行盐引改革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许多晋商联合起来,试图对抗朝廷的政策。但谢渊毫不畏惧,他一边加强监管,一边宣传新制度的好处,最终得到了大多数商人的理解和支持。
盐引制度改革后,盐的价格变得稳定,质量也得到了保障。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买到劣质盐,市场秩序变得井然有序。朝廷还在各地设立了 "盐市",由官员负责管理和监督。在盐市上,商人可以公开、公平地进行交易,避免了以前的暗箱操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渊看着规范的盐市,心中非常欣慰。他知道,盐引改革不仅是为了增加朝廷的收入,更是为了保障百姓的生活。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三虎案虽然结束了,但它给朝廷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德佑帝召集大臣们进行反思,讨论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应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有人认为应该完善法律法规,还有人认为应该加强对官员的教育。谢渊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国法的权威,让官员们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
经过这次反思,朝廷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完善了法律法规,为大吴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朝廷将三虎的罪证在京城的 "风宪广场" 展出,让百姓们参观。这些罪证包括账册、密约、马印等,每一件都诉说着三虎的罪行。
在罪证旁边,还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德佑帝的亲笔题词:"国法如山,谁敢触犯,必遭严惩。" 这块石碑成了京城的一个新景点,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参观,接受警示教育。谢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官员们引以为戒,让百姓们监督官员,共同维护大吴的法纪。
虽然三虎案已经结束,新制度也得到了推行,但朝廷内部的暗流依然涌动。一些不怀好意的官员和势力,还在暗中策划着阴谋,试图推翻新制度,恢复以前的混乱局面。
谢渊对此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加强了玄夜卫的力量,密切关注着朝廷内外的动向。他知道,斗争还没有结束,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
长城外的瓦剌也没有放弃入侵的念头,他们一直在等待机会,准备再次南下。谢渊和萧枫将军密切配合,加强了长城的防御,随时准备迎接瓦剌的挑战。
为了纪念三虎案的胜利,也为了震慑瓦剌,朝廷在大同马市铸立了一座铁犀神像。铁犀高达三丈,栩栩如生,犀角直指北方,象征着大吴抵御外敌的决心。
铁犀神像的底座上,刻着三虎案的简要经过和朝廷的新制度,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每当有瓦剌使者经过大同马市,看到这座铁犀神像,都会感到敬畏。
边民们非常喜欢这座铁犀神像,他们认为它能保佑大同马市的繁荣和边疆的稳固。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铁犀神像前烧香祈福,希望大吴永远国泰民安。
三虎案的查处和新制度的推行,让大吴的民心得到了凝聚。百姓们更加信任朝廷,更加支持朝廷的政策。他们积极参与到边疆的建设中,为长城的防御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大同马市,边民们和商人、士兵相处融洽,共同维护着市场的秩序和边疆的安全。这种军民一心、民族团结的局面,让大吴的边疆变得更加稳固。
谢渊看着凝聚的民心,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民心是最大的力量,只要得到民心的支持,大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片尾
在谢渊和各位大臣的努力下,大吴逐渐走向了长治久安。朝廷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边疆的防御日益稳固,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德佑帝看着繁荣昌盛的景象,非常欣慰。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谢渊的努力和付出。他多次称赞谢渊是大吴的 "栋梁之材",并给予了他很多的赏赐和荣誉。
谢渊却始终保持着谦虚和谨慎。他知道,大吴的长治久安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全体官员和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会继续为大吴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赞曰:" 渊之治三虎案也,以法为剑,以民为盾,虽面对官官相护之弊,终不改其志。公审于太和殿,罪证环呈,逻辑闭环,使三虎无从抵赖,国法得以彰显。" 夫治国者,必以法为本,以民为天。三虎虽伏法,但其警示深远:官者,民之父母,当清正廉明,为国为民;法者,国之纲纪,当公正无私,严惩奸佞。大吴之兴,实赖于此。太和殿的金砖依旧在晨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也在警示着后人:国法无情,民心如镜,唯有清正廉洁,方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