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北燕使者有想法(下)
成化三十七年,冬。长安的雪,似比往年更烈些。鹅毛般的雪片卷过朱雀大街,落在巍峨的宫城檐角,将琉璃瓦覆盖得一片素白,却掩不住那朱红宫墙里透出的威严。
太极殿内,暖炉烧得正旺,空气中弥漫着龙涎香与炭火的混合气息。百官身着绯色或青色官袍,按品级分列两侧,腰杆挺得笔直,连呼吸都刻意放轻。御座之上,年轻的帝王正垂眸翻阅奏折,玄色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烛火下流转着暗金光泽,袖口露出的一节玉腕,肤色白皙却骨节分明 —— 他便是大唐新帝,李新宇。
三个月前,先帝在骊山行宫驾崩,遗诏传位于第三子,时年二十五岁的李新宇。朝野震动。这位三皇子自幼师从名儒,却不喜朝堂争斗,反倒常与边关将领结交,甚至曾化名 “李三郎” 随朔方军戍边半载。在众人眼中,他不如太子沉稳,不及二皇子擅权术,可先帝的遗诏如铁铸一般,容不得半分置疑。
“陛下,” 宰相张九幽出列,声音沉稳,“漠北急报,回纥与薛延陀部再起冲突,已扰我边境驿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请旨,是否增兵防御?”
李新宇抬眸,目光清亮如寒星。他的眉眼继承了先帝的俊朗,却多了几分少年人的锐利,仿佛能穿透殿内的氤氲,直抵事物本质。“郭子仪可有具体奏请?”
“郭将军言,回纥首领药罗葛骨力裴罗野心渐露,此次冲突恐是试探。若朝廷示弱,恐漠北诸部群起效仿。” 张九幽递上奏折,“但薛延陀部曾助我朝平定突厥,若贸然偏帮,亦恐寒了旧部之心。”
殿内一片寂静。百官皆知,漠北局势复杂,诸部时而联合,时而攻伐,向来是朝廷头疼的难题。先帝在位时,多以和亲与赏赐安抚,虽换得一时太平,却也让诸部觉得大唐可欺。
李新宇手指轻叩御座扶手,沉吟片刻:“传朕旨意,令郭子仪严守边关,不得主动出击。另,遣鸿胪寺卿持朕手谕,赴回纥与薛延陀部,言明大唐立场 —— 诸部纷争,朝廷不偏不倚,但敢犯我疆界者,虽远必诛。”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再备一份厚礼,送与契丹首领慕容宏。”
此言一出,百官微惊。契丹虽属东胡后裔,近年来在潢水流域崛起,却始终游离于大唐与突厥之间,算不上核心盟友。新帝登基伊始,为何独独厚待慕容宏?
户部尚书忍不住进言:“陛下,慕容宏此人素有枭雄之志,前年还曾截留我朝运往营州的粮草,恐非真心归附。厚赠于他,是否……”
“正因如此,才要送。” 李新宇打断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慕容宏截留粮草,是因契丹遭遇雪灾,部民无食。朕送的,不仅是绸缎金银,更是三万石粮食,五十车布匹。告诉慕容宏,大唐的疆土,从不靠武力征服,而是靠人心归附。”
他的目光扫过群臣,缓缓道:“先帝曾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朕登基,不想让边地百姓再受战火之苦。诸部若愿归顺,朕待之以诚;若敢叛逆,朕亦有雷霆之威。”
话音落下,殿外风雪似乎更急了些,而殿内,百官齐呼 “陛下圣明”,声音里多了几分此前未有过的敬畏。他们忽然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帝王,或许比他们想象中更懂得如何驾驭这庞大的帝国。
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契丹王庭。
与长安的繁华不同,这里的冬日更显苍茫。枯黄的草原被积雪覆盖,远处的兴安岭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轮廓在铅灰色的天空下若隐若现。王帐内,火塘里的牛粪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主位上那个身着貂裘的男人 —— 契丹大贺氏首领,慕容宏。
慕容宏年近四十,面容刚毅,鼻梁高挺,眼窝略深,带着游牧民族特有的锐利。他手中把玩着一枚青铜狼头符,那是契丹部落联盟的象征。帐外传来卫兵的通报:“首领,大唐使者到了。”
“让他进来。” 慕容宏放下狼头符,语气听不出喜怒。
鸿胪寺卿捧着圣旨,在两名侍卫的引导下走进王帐,见慕容宏并未起身迎接,眉头微蹙,却还是依礼宣读:“大唐皇帝诏曰:契丹首领慕容宏,世代居于潢水,守边有功。今朕初临大宝,念及边地苦寒,特赐粮草三万石,布匹五十车,绸缎百匹,金银若干。望宏谨守臣节,安抚部民,共护疆土安宁。钦此。”
宣读完圣旨,鸿胪寺卿抬眼看向慕容宏,只见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李新宇倒是大方。三万石粮食?是怕我契丹冻死饿死,没人替他看守东北大门吗?”
“首领此言差矣。” 鸿胪寺卿不卑不亢,“陛下常言,四海之内,皆为赤子。契丹与大唐接壤百年,虽偶有摩擦,终究血脉相连。此次赠礼,非为收买,实乃体恤。”
“体恤?” 慕容宏猛地拍案而起,貂裘下摆扫过案上的酒碗,酒水溅出,“前年我部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部民易子而食,求告大唐营州都督,换来的却是‘边地惯例,不予赈济’的回复!如今李新宇刚坐上龙椅,就来装好人?”
他一步步逼近鸿胪寺卿,眼中满是戾气:“告诉你家皇帝,契丹人骨头硬,不稀罕别人施舍。若真有诚意,便将营州以西的牧场还给我们,让我部民能放牧为生!”
鸿胪寺卿脸色微白,却仍强作镇定:“首领,营州乃大唐疆土,自太宗皇帝时便已设府管辖,岂能随意割让?陛下说了,若契丹有难处,可遣使者赴长安商议,只要不违国法,不伤百姓,凡事皆有商量余地。但若是以武力相胁……”
“怎样?” 慕容宏冷笑,“李新宇敢派兵来打?”
就在这时,帐外匆匆走进一名契丹武士,附在慕容宏耳边低语了几句。慕容宏的脸色渐渐变了,从愤怒转为惊讶,最后化为深思。他挥手让武士退下,重新坐回主位,看向鸿胪寺卿的眼神复杂了许多。
“粮草和布匹,留下吧。” 他淡淡道,“回去告诉李新宇,礼物我收了。至于归顺…… 让他等着。”
鸿胪寺卿松了口气,连忙应下。待使者离开,慕容宏的弟弟慕容烈走进来,不解地问:“大哥,为何突然改变主意?那李新宇分明是想拉拢我们,牵制回纥和突厥。”
慕容宏拿起一块羊肉,塞进嘴里慢慢咀嚼:“刚才收到消息,回纥药罗葛骨力裴罗已经率兵南下,攻破了薛延陀的三座堡垒,扬言要‘饮马黄河’。而李新宇派郭子仪在朔方布下了十万大军,还传檄漠北诸部,说谁若助纣为虐,便是与大唐为敌。”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更重要的是,李新宇给薛延陀送去了二十门火炮。你知道那东西的厉害 —— 当年突厥颉利可汗,就是被这玩意儿轰破了牙帐。”
慕容烈脸色一变:“火炮?大唐竟肯把这等利器给薛延陀?”
“这就是李新宇的手段。” 慕容宏冷笑,“他不直接出兵,却给薛延陀撑腰,既让回纥有所忌惮,又卖了薛延陀一个人情。而我们契丹,夹在大唐与突厥之间,若不选边站,迟早会被吞掉。”
他站起身,走到帐外,望着漫天飞雪:“当年太宗皇帝被尊为‘天可汗’,靠的不是金银,是实力,是信义。诸部敢怒不敢言,是因为打不过,也因为归顺后能得到实惠。这些年,大唐国力渐衰,先帝只顾享乐,诸部才敢蠢蠢欲动。可这个李新宇……”
慕容宏的声音低沉下来:“他刚登基就敢对回纥强硬,又能拿出粮食安抚我们,还懂得借刀杀人。这样的人,要么是昏君,要么就是雄主。我赌他是后者。”
慕容烈不解:“那我们就真的归顺?”
“归顺?” 慕容宏回头,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不。我们要的,是和他做交易。他需要我们牵制突厥,我们需要他的庇护来壮大自己。至于那个‘天可汗’的称号……” 他笑了笑,“若他真有本事让四海臣服,我不介意给他送上这份大礼。”
成化三十七年腊月,回纥与薛延陀的战火愈演愈烈。药罗葛骨力裴罗亲率三万骑兵,围攻薛延陀的牙帐所在地 —— 郁督军山。薛延陀可汗阿史那默啜虽有大唐支援的火炮,却兵力不足,连连遣使向长安告急。
长安城内,朝堂上再次争论不休。主战派认为应趁势出兵,一举击溃回纥,震慑漠北;主和派则担心战事扩大,劳民伤财。
李新宇端坐御座,听着百官争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带。他忽然看向兵部尚书:“郭子仪在朔方有多少兵力?”
“回陛下,十万。”
“够了。” 李新宇站起身,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大殿,“传朕旨意,郭子仪不必出兵郁督军山,只需率五万大军,进驻云州(今大同),威逼回纥侧翼。另,令金吾卫大将军程千里,率神策军一万,护送粮草前往薛延陀,务必确保物资安全。”
张九幽不解:“陛下,若不直接救援,薛延陀恐难支撑。”
“朕要的,不是替薛延陀打仗,是让他们自己打。” 李新宇目光坚定,“回纥虽强,却是诸部拼凑而成,人心不齐。骨力裴罗急于立功,才敢冒进。若我们逼得太紧,他反而会狗急跳墙;若留有余地,其内部必生猜忌。” 他顿了顿,补充道,“告诉阿史那默啜,大唐的火炮可以给,但炮弹,要用他的战马和皮毛来换。”
百官恍然大悟。陛下这是要 “以战养战”,既让薛延陀有能力抵抗,又不让他们觉得可以完全依赖大唐,同时还能削弱双方的实力,可谓一举三得。
消息传到朔方,郭子仪依旨行事。五万唐军进驻云州,旌旗蔽日,火炮列阵于城墙之上,遥遥指向回纥后方。骨力裴罗得知消息,果然心神不宁。他麾下的粟特部和葛逻禄部本就不愿与大唐为敌,见状纷纷要求撤兵。
就在这时,更让骨力裴罗头疼的事发生了 —— 契丹首领慕容宏突然率两万骑兵,袭扰回纥东部边境,抢走了他们囤积的过冬粮草。
“慕容宏!” 骨力裴罗在牙帐内暴跳如雷,“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前几日还派使者说要与我联手,共分漠北,如今竟敢背后捅我一刀!”
谋士劝道:“首领,慕容宏此举,必是受了大唐指使。我们如今腹背受敌,若再不退兵,恐有全军覆没之险。”
骨力裴罗咬牙切齿,却也知道谋士所言有理。他望着郁督军山的方向,那里的火炮仍在轰鸣,而云州的唐军如同一把悬顶之剑,契丹人又在背后骚扰…… 最终,他只能下令撤兵。
消息传回长安,百官欢呼。李新宇却只是淡淡一笑,对张九幽说:“派人去告诉慕容宏,他要的营州以西牧场,可以给,但只能租,每年需向朝廷缴纳五千匹战马作为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