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萧书生 作品

第六十五章北燕使者有想法(上)(第2页)

    回到驿馆,慕容宏打开锦盒,里面果然是一幅临摹的字帖,字迹娟秀,颇有风骨。他忽然发现,字帖的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小字:“青岩寺初三有法会,愿往。”

    初三这天,慕容宏借故外出,来到青岩寺。寺庙依山而建,香火鼎盛。他在大雄宝殿前徘徊片刻,忽见崔婉儿一身素衣,正与一位老尼说话。她看到慕容宏,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示意他到后院相见。

    后院的竹林里,秋风飒飒。崔婉儿道:“使者,家父让我转告您,北魏军方已在边境集结,不日可能南下。”

    慕容宏大惊:“此话当真?”

    “千真万确。” 崔婉儿从袖中取出一张地图,“这是我偷偷临摹的布防图,你快收好。”

    慕容宏接过地图,手指抚过上面的山川关隘,心中百感交集。“令尊为何要帮我?”

    崔婉儿低下头,轻声道:“家父说,北燕若亡,北魏唇亡齿寒。况且……” 她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欣赏你的才华。”

    慕容宏望着她微红的眼眶,忽然明白,这份情报背后,或许还有别的原因。“多谢小姐,这份恩情,北燕永世不忘。”

    “不必言谢。” 崔婉儿转身欲走,又停下脚步,“使者此去,多保重。”

    慕容宏带着布防图,连夜返回驿馆,即刻修书一封,派人快马送往龙城。随后,他再次求见拓跋嗣,以北燕愿意增加岁贡为由,拖延时间。拓跋嗣虽有疑虑,但在崔浩的劝说下,暂时同意暂缓出兵。

    几日后,慕容宏接到冯跋的回信,信中说已加强边境防御,并让他尽快回国。启程前夜,崔浩在府中设宴饯行,崔婉儿也在座。席间,崔浩频频举杯,说些惜别之语。慕容宏看着崔婉儿,她始终低着头,沉默不语。

    宴席散后,慕容宏在庭院中等待,果然见崔婉儿提着一盏灯笼走来。“使者,这是我为你准备的伤药,边境多战事,或许用得上。” 她将一个药盒递过来,指尖冰凉。

    慕容宏握住她的手,她微微一颤,却没有抽回。“婉儿,待北燕安定,我定会再来平城。”

    崔婉儿抬起头,眼中泪光闪烁:“乱世之中,世事难料。你…… 多保重。”

    回到龙城,慕容宏向冯跋详细汇报了平城之行,献上布防图。冯跋大喜,当即重赏了他,并派他前往幽州,协助守将慕容云防御北魏。

    幽州的冬天来得早,寒风如刀。慕容宏时常在灯下展开那张《兰亭序》,想起崔婉儿的模样。他听说,北魏最终还是出兵了,但因北燕早有准备,双方在濡水两岸对峙,战事陷入胶着。

    一日,慕容云送来一封密信,竟是崔浩所写。信中说,拓跋嗣对崔浩产生怀疑,崔府已被监视,让慕容宏勿要联系。慕容宏心中焦急,却无可奈何。

    春暖花开时,战事暂时平息。慕容宏回到龙城,得知冯跋病重,太子冯翼监国。朝中暗流涌动,有人主张向北魏求和,有人则坚持抵抗。慕容宏力主抵抗,却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对。

    冯跋的病情日益严重,中常侍胡福趁机勾结冯跋的弟弟冯弘,图谋篡位。慕容宏察觉后,连夜入宫,欲向冯跋禀报,却被胡福拦在宫外。

    “慕容使者,陛下已经安歇,有什么事明日再说吧。” 胡福皮笑肉不笑地说。

    慕容宏知事不妙,转身欲走,却被侍卫拦住。“使者请留步,冯弘大人有请。”

    冯弘在偏殿召见了慕容宏,开门见山地说:“陛下病重,太子懦弱,难当大任。我已决定登基,你若归顺,可保荣华富贵。”

    慕容宏怒斥道:“你身为宗室,竟敢谋逆篡位,不怕遭天谴吗?”

    冯弘脸色一沉:“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将他打入天牢!”

    慕容宏被关在天牢中,日夜思索脱身之计。他想起崔婉儿送的药盒,打开一看,里面除了伤药,还有一把小巧的匕首。他用匕首撬开镣铐,趁看守不备,逃出了天牢。

    逃出龙城后,慕容宏一路向西,想去平城寻找崔婉儿。他听说,冯弘篡位后,大肆杀戮宗室,冯翼等百余人被杀,北燕陷入混乱。北魏趁机再次出兵,龙城危在旦夕。

    途经渔阳郡时,慕容宏遇到一支逃难的队伍,其中竟有崔府的管家。管家见到慕容宏,大哭道:“使者,您可算来了!崔相国被拓跋嗣处死,小姐…… 小姐也被赐死了!”

    慕容宏大惊失色:“这是怎么回事?”

    管家泣不成声:“拓跋嗣怀疑相国通敌,将他打入天牢。小姐为救父亲,自请入宫为质,却被赐毒酒……”

    慕容宏只觉天旋地转,一口鲜血喷出。他想起崔婉儿清澈的眼眸,想起她送他地图时的决绝,想起她灯下读书的模样,心如刀绞。

    慕容宏来到青岩寺,寺中的老尼认出了他,将一封崔婉儿的绝笔信交给了他。信中写道:“慕容郎,乱世相逢,实属缘分。婉儿自知命薄,不能与君相守。唯愿君安好,北燕无恙。若有来生,愿生于太平盛世,与君共赏《兰亭》。”

    慕容宏跪在青岩寺的佛像前,泪水模糊了双眼。他将那幅《兰亭序》和绝笔信一同焚化,火光中,仿佛又看到了崔婉儿的身影。

    不久后,龙城被北魏攻破,北燕灭亡。慕容宏隐姓埋名,在青岩寺附近结庐而居,每日抄录《楚辞》,思念着那位如兰花般的女子。

    多年后,有人在青岩寺的石壁上,发现了一首诗:“燕使西行路,平城遇佳人。青岩一语诺,生死两离分。烽火照残卷,泪洒故园春。若问相思处,空留月一轮。”

    无人知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只知道每逢月圆之夜,总会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青岩寺畔徘徊,口中喃喃自语,似在呼唤着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