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内卷(第2页)
贬官的旨意很快送到巴蜀,程佑安跪在地上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吏治之本,首在正己,次在治家。
尔原广汉府知府程佑安,身膺疆寄,受朕厚恩。
理应廉慎持躬,严束亲眷,以安黎庶。
岂料尔治家无方,纵庇族属,趁尔赴任在外,竟胆大包天。
勾结地方劣绅,强占百姓膏腴之田,致民怨沸腾,诉状盈阶。
所列罪状凿凿,皆由尔管教不严而起。
夫知府者,一府表率也,若身不能正,家不能齐,何以牧民?何以服众?
朕览奏震怒,尔之渎职失察,实难宽宥。
姑念尔往日尚有微劳,免其刑诛,现革去知府之职,贬往宁古塔任县令。
尔当于苦寒之地躬身自省,抚绥边民,痛改前非。
若再蹈覆辙,必加重惩,勿谓朕言之不预也。
钦此。
这封圣旨写的不可谓不严厉,若是别人接到定是又羞又愤又委屈。
可程佑安却是面色平静接了旨意,待送走天使后,他又收到了卫辞送来的物资和信。
看着好友在心中百般安慰劝导,甚至保待此事平息后会想办法,早日将他调离宁古塔这等穷山恶水之地。
程佑安忍不住笑了出来,人生能得一对他真诚相待的朋友,他还有何可怨的呢。
尤其是此事事发后虽说连累了他的官途。
但想到程家族长已经出手,休了那个女人。
并将那个女人生的儿子也赶出了程家家谱。
程佑安就觉得此事也没那么糟糕,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他官途受阻,却摆脱了他痛恨了那么多年却无可奈何的继母,怎么不算好事一件呢。
至于以后的前程,程佑安如今更是看的很通透了。
如今的他无脑相信他的好友卫辞,他知道卫辞以后的前途定是不可估量,登阁拜相也是迟早的事。
有卫辞在,他绝不会一辈子在宁古塔当县令的。
想到此程佑安回到书房,提笔给卫辞写了封信。
信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兄弟,我好惨,你要快点捞我啊。
以前程佑安虽然嘴上说要卫辞罩,但实则内心并不是真想靠卫辞拉拔他的仕途,甚至行动上有点有意避嫌。
可现在他已经完全想通了,他有个厉害的兄弟是他的福分,他有啥好避嫌的。
卫辞愿意拉拔他,为他打算是看得起他,是他把当真兄弟,他再别扭就是真的不识趣了。
程佑安的信快马加鞭送回京中后,卫辞看到他信中把自己写的那么惨,心中越发不好受。
于是他往上爬的心思就浓厚了,事实证明,人真离不开鞭策。
有了程佑安这个等着他拉拔的人后,卫辞在官场的干劲更足了。
他夜以继日埋头苦干,导致江正卿看到卫辞就在心中嘀咕,我这还不到告老还乡的年龄。
卫侍郎你年纪轻轻做到三品大员升官已经够快了,总不能现在就觊觎我这尚书之位吧。
卫侍郎这年纪熬也能熬死我,这么拼是何苦呢?
江正卿也就是不知道“内卷”这个词,否则一定在心中封卫辞一个“卷王”,就没见过这么能卷的。
卫辞卷的在昌泰帝都快看不下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昌泰帝早已坐稳了帝位。
因此如今早朝也被昌泰帝恢复到了先帝在时的情况,每月三次。
可看着卫辞这么能“卷”,昌泰帝都开始在心中嘀咕他是不是有些惫懒了。
时间一晃又是三年,平平安安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
尔雅与谢书蘅的关系没有白交,靠着封家的关系,她成功把平平安安送去了皇家书院。
皇家书院在京郊,每日上课又早,若是平平安安每日坐马车从卫家前往书院上课,那恐怕每日四五点就要起。
尔雅深知孩子若是睡眠不足很容易影响大脑发育。
因此主动提出要与卫岳一起,带着平平安安住到他们在皇家书院旁边的房子去。
如此一来也省的两个孩子为了上学每天早起来回奔波。
等到休沐的时候他们再带着两个孩子回家团聚即可。
何琇莹虽然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但也不想孩子上学受罪。
思来想去只能同意了这个办法,卫辞更是忙着升官发财。
他每日忙着朝堂公务,本来就没有太多时间带孩子。
且他也相信母亲的教育方式,因此很放心的把平平安安给了父母带。
卫辞的内卷没有白费,他这些年的兢兢业业终于在昌泰帝面前刷够了好感。
昌泰帝虽然没有给他升官,但在吏部右侍郎告老还乡后。
把他平调去吏部当侍郎,和沈思之做同僚了。
虽说此次卫辞是平调,但吏部向来被视为六部之首。
这一地位源于其职权的核心性,吏部掌管全国官员的选拔、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直接关系到官僚体系的运作,在古代官僚政治中,官员是行政体系的核心。
因此负责官员管理的吏部,其重要性自然凌驾于掌管财政的户部、礼仪祭祀的礼部、军事的兵部、司法的刑部、工程建设的工部之上。
从实际运作看,吏部尚书的地位也往往高于其他五部尚书,内阁首辅通常也是吏部尚书。
因此,无论是职权性质还是实际地位,吏部都被普遍认为是六部之首。
卫辞从刑部侍郎调为吏部侍郎,看起来是平调,但已经算是隐隐升职。
如今的他是真的简在帝心,位高权重,是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且身在吏部,等再过两年,找个由头他也真能让程佑安的官职动一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