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天下 作品

高家大院(下)2(第2页)

这画是真不错,最有意思的是那老虎的眼睛,好像你在哪个位置,只要你看它,都像在对着你吼叫似的。来串门的人看了都说好,宝昌和老伴也就欣然接受了这门婚事。

就是老四桂青不干,又嫌个头小,又嫌不是吃红本的。什么是红本?在开辟初期,大约八十年代以前吧,粮油生产能力比较差,又加上“还苏联债”和“自然灾害”,导致粮油供应出现了问题,当然出现问题的不只是粮油问题,还有其它很多问题。所以非农业人口实施粮油供应制就诞生了,农村产苞米,那你就只能是吃苞米面,苞米馇子,只有到了节日时才能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去粮所用粗粮换一些大米白面等细粮来吃。而红本就不用,可以每个月都去粮油点去买一些来和粗粮搭配着吃。在那时,红本就是城里人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一道线,一道无法逾越的线。当然,买东西是要搭配对应的票,买粮要有粮票,买布要有布票等等。

人们有两个办法取得红本,一个就是嫁给吃红本的人,再一个就是通过考学当点什么。所以当时最响亮的口号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建国倒是很欣赏这个梅强的,用他的话就是:“农安塔高,只是摆设。

电线杆子高,就能架线。”

这里的相亲也很讲究,要是女方不供饭的话,那就表明这亲事算是黄了。

街上人(当地人对城里人的称呼)自然是有些优越感的,至少在当时是这样,即使梅强的个子矮矮,也对这门亲事很有信心。可惜他低估了这家人,他们对红本的追求超乎了想象。因为前面有三姐的例子摆着,她嫁到了黑龙江,是吃红本,所以显得特别硬气。这家农村人的饭并不是很好吃,架子竟然这样大,把这个街上人给饿得够呛。这梅强实在是撑不住了,就壮了壮胆子说:“大爷大娘,虽然我们现在是大集体,可是我也正想办法往别的地方调,要是进去了,不就是红本了么。你们看看行不行,要不是行,我也就不等着了,回农安也挺远的。”

老太太这才让老妹去做饭了,桂青还直冲老妹挤咕眼睛。

建国看在眼里就把四姐叫了出来,“四姐,你觉得这人怎么样?”

“不怎么样,个头实在太小了,跟我一般高,还不是红本,我要找个红本的。”

桂青的脸上一副不屑。

“四姐,我觉得还行,除了个子小点,其它都还行。”

“跟你有啥关系,我用得着你说么?就是说也得娘跟大爷说。”桂青直接把建国给卷了回来。

“这可是你自己的事,是你去嫁人,不是我们去嫁人,其实我觉得这个人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