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 作品

第873章 战时法案,扩大生产(求订阅)(第2页)

当国会允许进入战时状态时,大明皇帝可挑选枢密大臣组成战时委员会,任命战时宰辅,统领战争事务。

战争委员会成立和解散、战时法案制定和修改、战争赋税收取,应经国会同意。

当敌军威胁京城、大明面临覆灭威胁时,大明皇帝有权直接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发布总动员令,征召所有子民参与战事。成立战时大本营,以统帅身份主持战事。但在威胁解除后,应在一个月内退出战时状态。

——

刘宗周带着这些初步拟定的条款回去后,得到所有国会委员的拥护。

他们再一次见到了刘宗周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也只有这位大儒,能改变皇帝的心意。

国会迅速通过了这一条,加入礼法草案。

战时法案的制定,也将以此为本。

这个方针确定后,接下来的具体条款,那就容易商议了。

甚至朱由检都没参与,而是让袁可立带领战时委员会,与刘宗周主导的国会商议。

两个衙门的碰撞,自然没那么和谐。

纵然袁可立和刘宗周的想法接近,都不希望战争一直打下去。

但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袁可立对一些权力却不得不争取。

其他战时委员会委员,争夺得更是厉害。他们恨不得整个朝廷都被战时委员会掌控,掌握所有权力。

最终,双方磨合之下,制定了战时严打条例、战时动员条例、战时生产条例、战时物资条例、战时物价条例、战时运输条例、战时金融条例等一连串法规,统编在《战时法案》里面。

这部法案虽然连法律都不算,只是临时法案。却被写入礼法公约,修改难度极高。

朱由检审查通过后,最终签字批准。

他希望通过这个,让大明在遇到危险时,动员起来战胜敌人。

这部法案影响很大,尤其在顺天府、北直隶,可谓立竿见影。

各个工坊、矿山,在装备部、工部的命令下,开始按战时法案生产物资。而且生产的产品,不能有超过一成的利润。大多被定在百分之五,保持一个微利。

一众投资厂矿的商人,对此怨声载道。如果不是证券交易所暂时锁定了股价,估计很多相关公司的股票会大跳水。

但是京城的百姓,则对战时状态喜忧参半。

虽然战时状态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不安,但是对他们现在的影响,却着实称不上大。

很多人还欣喜于物价被管控,超过一成波动就要由战时委员会批准。

即将被大量生产的布匹等物资,甚至开始降价。一些百姓趁机购买,久违地添置了新衣。

生产马车的车辆工坊、生产水泥的水泥工坊……这些被朝廷控股的企业,同样开始扩产。

朱由检指挥内廷企业扩大规模,把前几年积攒的资金,都用于此次扩产——

像这样不用担心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实在是不多见。

资本越雄厚越应该扩大,百分之五的利润也是笔不小的钱财。

同样有这个认识的,还有一些商人。他们看好大明,自然同样扩产。

尤其是依附内廷的皇商,不得不随着内廷企业扩产。

整个顺天府一带,都开始了忙碌,平常连个闲人都看不见。

朱由检此前对顺天府的整顿,成效显现出来。

北直隶也受此影响,被调动很多资源。

其他地方则因为天高皇帝远,是否战时状态影响并不大。

甚至很多乡村,根本不知道进入战时状态。

唯有苏松新区,像顺天府一样迎来了大发展。

刘理顺掌握着查抄楚藩的钱财,资金并不缺乏。苏松新区还有很多雇工,是各地向往自由的奴仆跑了过来。

安置他们本来是让人头疼的事情,战时法案一出来,刘理顺顿时知道该怎么办:

他参考朝廷的国资委,组建了苏松新区国资委,然后招募高级工匠和工程师,作为管理层办厂生产。

这些产品都是朝廷需要的,根本就不愁卖出去。只要保证质量,就能稳定获利。

追求暴利的商人或许看不上,雇工们对此却很喜欢。苏松新区的人心一下大安,工人们都安定下来。

他们生产的成衣、罐头,很受前线欢迎,从南洋进口木料生产的帐篷、船只,更是把衣食住行都囊括了起来。

以至于朱由检都不得不感叹:

前线的武器靠北方,生活物资则主要靠江南。

这片手工业极为发达的地方,终于被朝廷利用起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