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641章 宗室,京师稳定(第2页)

“那也没准。”瘦衙役说着不同的意见,“连老百姓都能进去参观,当今圣上应该是不在意这个。”

停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加强说服力,他又补充道:“还有,慈幼院不就占着原来皇宫的地方?”

慈幼院的安排,是黄立定下的。皇宫缩减,也是他的主意。紫禁城太大,也没有那么多人,显得太空荡。

对于皇帝的脾气禀性,南方军民是比较了解的,北方则差了很多。说白了,思想上还是落后了。

张煌言倒是劝谏过,但皇帝并没有听,他也没有办法。

当然,皇帝已经决定,北方形势好转,便迁都京师,这倒是让张煌言等人多少放了心。

迁不迁都,在臣子中也是分了两派。天子守国门,那是有过教训的。

如果崇祯不死,或是太子在南京,鞑虏可能未必能夺了天下。或者,能出现南宋时的情形,划江则治。

但迁都派却认为,现在形势不同。鞑虏已经算是灭亡,蒙古诸部也不是大明的对手,边患可控。

黄立一锤定音,免了互相争论。迁都北京,也确实是大明的战略所需。

在南洋的拓展不会停,但依明军的战力,对手都很孱弱。与西夷开战,还要等上几年,好好的发展海军。

北方则不同,既要开发东北,与沙俄交锋;还要收复西域,重复汉唐威仪。

蒙古诸部虽然在武器装备上落后,但草原何其广阔,明军也缺乏深入打击的能力。

所以,军事政治五五开,软硬兼施,才能收服蒙古诸部。

况且,大明的军力目前多在北方,虽然是分了军区,可没有皇帝坐镇,总不是一件稳妥的事情。

张煌言就是迁都派,也是出于公心,为了大明,为了皇帝考虑。

说到慈幼院,老默的神情变得温和起来,缓缓说道:“万岁是仁厚明君,历朝历代也没有自己拿钱,收养孤儿的。”

历朝历代,对于鳏寡孤独这样的弱势群体,倒也是有收养机构。但如老默所说,皇家拿钱供养,腾出皇宫安置,却是从未有过。

“不仅吃得饱,还教读书识字,长大后还有安排,都能自食其力。能做到这些,是孤儿们的福气,寻常百姓家也未必能做到。”

包吃包住包教包分配工作,确实让百姓都觉得稀罕。北方的百姓,识字率还不及南方。

毕竟,北方的富裕程度也不比南方,在古代想要读书识字,那可不是一般家庭能供养的。

尽管如此,可也没有哪个老百姓想把自家孩子当成孤儿,送进慈幼院养的。这可是欺君之罪,还想不想活了?

“万岁是英明仁君,可惜甲申后流离颠沛,未能早正大位。”胖衙役惋惜地说道:“否则,鞑虏还能成了气候?”

皇帝的身世并没有官方说法,主要是没人敢向皇帝问个究竟。只是根据黄立自己所编,有大致的脉络。

比如随大顺军逃出京城,中间脱离控制,得到了民间旧臣的帮助,去了海外游历等等。

这些经历可说不上平淡,但涉及到皇帝,也没有哪个说书的敢瞎编乱造,只是百姓中流传,且越来越有传奇色彩。

“从弘光到永历,这皇帝就没断过,时机不到,万岁也不好出世。”瘦衙役摇着头说道:“说起来,倒是十三家有福气。”

这些衙役多是北方人,对于明朝的感情,比南方又淡了几分,对弘光等皇帝也没什么尊重。

只是对当今万岁,他们是钦佩的。从几乎是绝境中崛起,数年时间就席卷南北,简直如有神助,不服不行。

“想当年,禁旅八旗南下夔东时,声势闹得多大,好象胜券在握的样子。”胖衙役撇了撇嘴,“可后来,满城哭丧,看着是真解恨。”

他们都是恨满清的,时间长短不同,胆量大小有异。倒不是多怀念大明,就是生活困苦,或是身份低微,饱受欺凌。

有压迫就有反抗,这倒是最自然的反应。

黄立也是有信心让老百姓过得好,并打造出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才对民间比较宽松。

言论不太禁止,在辽东还要试点实施火枪开禁。主要是黄立希望能有什么垦荒团之类的,为开发东北作贡献。

手里有枪,胆子就壮,再推出些鼓励政策,说不定就有人串联,几家或十几家地北去垦荒耕种。

当然,这政策要足够优惠,黄立也不吝啬,就是垦荒后划给个人私产,也在所不惜。

既然要开疆拓土,土地兼并的问题就不需要解决,甚至有可能鼓励。

增加牛马的数量,再在农具上进行改进,提高人均耕地的数量,使务农也能发家致富。

越是这样,才越能提高老百姓的积极性,不满足于“几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标准。

蒸汽机也只是个雏形,要应用于实际,或是火车,或是轮船,或是拖拉机,那还早着呢,黄立不敢指望。

老默等人闲聊着,在街上走了一圈。

巡逻是例行公事,虽然京城的治安,现在已经好得很,作奸犯科之辈或流放,或匿迹。

老默脸上看着淡定威严,心思却早飞了。家里的丫头,让他牵肠挂肚。

现在,他也是京城户籍的,还有一处小房子。可唯独还没有续弦,守着自己的宝贝姑娘。

京城里的满人都跑了,还有很多汉人官吏,府宅和房子也空出不少。虽然要为了迁都而预留很多,但一些小宅院,还是先给了官吏。

“对了,丫头要吃南方运来的糖果。”老默想起这事,也没在食堂用饭,随便打包了饭菜,便匆匆往家赶。

市面繁荣,有赖于南方商贾的开拓市场。北伐大业,他们出钱出力,如今也得到了朝廷的慷慨酬功。

朝廷以工代赈,发放贷款,老百姓也会有消费的能力。再者,还有大批领俸禄的官吏,领饷粮的军人,消费群体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