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90章 拒之门外,最后的冲锋(第2页)

人心不齐呀,说不准就有人会开城门迎鞑子。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他不敢有一点的大意。

征召民勇青壮上城,也是攒鸡毛凑胆子,让鞑虏望而却步。尽管他们肯定没有攻城器械,可也不能出任何意外。

忙碌了半个多时辰,城门全部关闭,贺保也派了亲信率兵防守,才稍微放下心来。

站在城头,他向南瞭望着,努力使自己镇定下来。拒鞑虏,迎王师,嗯,成功了就是人生的转折啊!

“这可能是这辈子做的最正确,也最危险的事。从来都想着留后路,却没想到有时候根本就没有后路可走啊!”

贺保突然有了新的人生感慨,不由得苦笑起来。既然如此,那这小辫子也不必留着了,在王师面前丢人现眼。

一根小辫子被割断,在空中打着转,落下了城墙。

…………….

人心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只是通常都埋在心底,被压抑着,被遏制着,缺少爆发的诱因和契机。

但在鞑虏看来,却是因为形势恶劣,而被曾经俯首贴耳的汉人所背弃。而且,汉人翻脸是那么快,那么无情。

没到两个时辰,几百骑兵保护着两千多八旗家眷出现在贺保等人的视线之中。

马车、骡车,乌泱泱的一大片,大人叫、孩子哭,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乱哄哄的。

这就是战争,失败的鞑虏看起来有凄惨的一面,但几十年来,他们给汉人造成的悲剧和伤害,比这厉害一百倍、一千倍。

风水轮流转,苍天饶过谁。

几个骑兵疾驰到城下,对着上面的守军高声喊叫,态度不好。

他们根本不知道城门关闭,就是不让他们进去,还以为是戒备森严,准备抵抗追来的明军。

城上的人们保持沉默,目光不约而同地注视在贺保身上。对于鞑虏的畏惧,还存在他们的心里。

贺保也很紧张,城外的鞑虏很多,给他带来了压力。尽管他知道攻城是不太可能,但还是不由得有些害怕。

“不用管他们,都躲起来,小心鞑子射箭。”贺保采取了龟缩战术,既不攻击,也不回话。

原来还想着靠人多造声势,想着威风凛凛地喝骂一番,现在全都忘了。甚至于,他都有些不敢直面城下的鞑虏。

城上的人一下子少了,都缩到了城墙后面。八旗骑兵开始有些懵逼,但很快就意识到了不对劲儿。

任他们喊破了喉咙,城上也是不理不睬,摆明了要拒他们于城外。

喝骂、威胁都用过了,几个骑兵终于无计可施,勒转马头驰奔而去。

已经相当疲惫的八旗家眷们还停在城外,眼巴巴地张望着,希望能尽快进城,暂时摆脱被追杀的恐惧。

在他们想来,哪怕只是进城好好吃喝一顿,睡上一觉,也是好的。

可惜,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近在咫尺的城门紧闭,高大巍峨的城墙,破碎了他们的希望。

嘈杂声更加响亮,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笼罩下来,令人心情沉重,也非常的烦躁。

远处,已经隐约传来了枪声。瓦尔喀和赫叶等将领,还在拼命阻挡明军的前进,徒劳地保护着他们的家眷。

虽然是逐次阻击,但八旗兵力不足,比不得明军有数倍的人马可以使用。精神和体力在飞快消耗,明军的进攻却是不断加强,越来越猛烈。

赫叶率部驰奔到了下一个阻击地,气喘吁吁地对瓦尔喀问道:“将军,家眷和护卫队应该进入太原城了吧?”

瓦尔喀刚刚布置好阵地,准备留下两千人阻击迟滞。每一次阻击,都要死伤数百人,甚至是上千人。

明军的火枪威力远超弓箭和鸟铳,还能够采取多种姿势射击。

八旗兵将装备的鸟铳太少,用弓箭的话,就要采取暴露身体的立姿,很容易被火枪击中。

所以,瓦尔喀也希望早点进入太原城,暂时结束这种不断伤亡的战斗。

“算时间的话,应该是了。”瓦尔喀向北方望了一下,并没有发现奔驰而来的骑手,便说道:“你先去后面休息一下,说不定就能收到回报了。”

瓦尔喀不敢解除边退边战的状态,尽管一天下来的伤亡累积,已经损失了差不多三千人。

而敌人的兵力优势则更加明显,他们能够休息更长的时间,蓄积更多的人力马力。

一旦不加阻挡,明军骑兵就能长趋直进。到时候,能有多少人马逃进太原城,就是个很大的疑问。

“注定还是要牺牲一部分人马啊!”瓦尔喀有些无奈,也有些痛苦,望着远去的骑兵和场起的尘土,轻轻摇了摇头。

此时,马宝和祁三升等人率领的明军骑兵,再次衔尾追击,很快就要赶到。

“距离太原城已经不远了,鞑虏人困马乏,想必是要入城喘息。”

马宝和祁三升并马而驰,做着自己的分析判断,“我军也要加快速度,就算不能阻止其入城,也要消灭其断后的人马。”

祁三升点了点头,说道:“鞑虏的招数已经明了,我们也有了应变的手段。这次你率部进攻,我带人直接冲杀过去。”

马宝沉吟了一下,说道:“这次进攻的兵力也要增加,就以一万为准,争取将敌人包围起来。而且,不用我来指挥,我和你一起向鞑虏发起骑兵冲锋。”

“那就更好了。”祁三升微笑起来,“咱们的数次进攻,应该也给了鞑虏一个错觉。突然增加的兵力,增强的攻击力度,肯定使他们措手不及。”

马宝嘿然一笑,说道:“他们以为我军会这么一直打下去,不敢与他们展开骑兵砍杀,那可是大错特错。”

之前的战斗,明军确实给鞑虏造成了这种假象。

枪骑兵使用次数最多,犀利的火枪,给鞑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倒是没见识过骑兵团真正的战力。

要知道,骑兵团开始建立的标准,就是能纵横驰骋,在马上与敌人战斗的。只不过,后来加入了大量的枪骑兵而已。

同时,因为枪骑兵容易补充,使用频率也是最高。这确实迷惑了清军,认为明军骑兵不擅长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