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29章 辽东根基(第2页)

“可惜,人也多了,山珍也采得差不多了。”赵老贵有些惋惜,这可是现成的来钱道儿。

小梅正抚摸着一匹花布,爱不释手的样子,听到父亲的话,抬头笑道:“还有很多赚钱的法子呢,再说,贷款又不是马上还,也没有利息,明年种地就有了收成,也不用太担心的。”

小贵附和道:“是啊,我打算去港口,从船上卸货,一天几十文是没问题的。还有,军队里还招募工匠学徒,我有力气,去帮着打铁也成。”

小梅也想好了自己的工作,说道:“煎盐、腌鱼、洗洗涮涮,都是给工钱的。可惜俺不识字,不能去商铺卖货。”

商铺不多,有官府办的,相当于国营。也有两三家是内地的商会,抢先在辽东建立根基的。

虽然明军只是占据了金、复、盖三州之地,且复、盖两州也只是少量驻防预警哨所,但一些辽东的特产,还是能够贩卖。

一些辽民,也可以应召前往复州、盖州,以及沿海的地区,为商家采摘山珍。

象松子、木耳、蘑菇、人参,以及毛皮等物,运到江南,就能卖上好价钱。这也是朝廷对于向辽东运输物资的商家,所给予的照顾和优惠。

除了明军占领区,还有朝鲜,也能够提供部分的特产。因为越境到辽东,采摘山参等物的朝鲜人,也有不少。

老贵听着儿女的打算,稍显无奈地点着头。

形势比人强,啥也不干,光吃官府发放的粮食,什么时候能还清欠债。要知道,官府的粮食也是记在账上,要从耕种的收成里偿还的。

这可需要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三口人的吃喝,那几十亩地的收成,恐怕要缴纳大半才够。

老贵也有自己的打算,凭着老手艺,编柳条筐篓,在集上也能卖上两个钱。

“嗯,挺好,比在鞑子手里,要好多了。”老贵还是有些满足,明军至少不扰民,不穷凶极恶,还给粮食盐巴,让人不用忍饥挨饿。

小贵喝了几口水,看似已经缓了过来,便对父亲说道:“爹,我去把窖赶紧挖好,把官上发的土豆存起来。这玩艺儿能吃,产量还高,明年多种些。”

老贵连连点着头,说道:“尝过了,味道确实不错。要象村长说的,一亩地能产一两千斤,咱们种上十来亩自家吃,种的粮食大半都交上去。”

从南方运来的除了米豆,再就是高产的土豆。已经推广种植,今年南方收获了大量的土豆,也缓解了军粮的供应。

对于老百姓来说,什么便宜吃什么,只要能吃饱。比如种的麦子或稻子,多半要卖出去换成银钱,或是买便宜的粗粮,以便能多吃些时日。

特别是对于辽东百姓来说,正处于安家落户的创业阶段,怎么节省怎么来,可不讲究什么好吃不好吃。

而挖菜窖,也是辽东的特色之一。能在冬季储存蔬菜,象什么大白菜、萝卜,还有土豆。

气候不同,也各有生活的习惯。这此都是经验,相当的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