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见春秋 作品

第二十三章:朱元璋的智慧(第2页)

  哪怕将自己身份来个不清不楚,恐怕都能得到不少的好处。

  只是就现在而言,对朱英来说却是没这个必要。

  他自己的基业,已然算得上一个庞然大物,虽然在大明地界不咋行。

  但是出了大明疆域,说是个土皇帝也不为过。

  到时候搞一下工艺改革,海外建国。

  以后世眼光提升商贸。

  日后他的国度,绝不会比这南京城会差,只可能更加繁荣。

  “是一家人,本来便是一家人。”朱元璋肯定的说道。

  经过一番深思后,朱元璋心中已然可以九成确定,面前的朱英就是自己大孙的。

  至于为何能够达到九成。

  这便是朱英自己的问话告诉他的。

  在朱英的问话中,并不是强烈的强调自己不是大孙。

  而是在仔细询问大孙的情况。

  比如一开始就问,大孙是不是失踪了。

  而后续问是什么时候失踪的。

  看似正常,实则不然。

  当然仅凭这里,还不够。

  后面听到早夭后,第一反应便是尸体失踪。

  然后又问安葬的具体位置。

  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深思下,就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从一个角度上看,朱英除了一开始说认错了。

  到后面的询问中,却是对大孙情况的好奇,而不是自信的强烈反驳。

  朱元璋虽然有些老花眼了,但这么近的距离,还是看得清晰。

  在听到安葬位置的时候,大孙眼底里那一抹淡淡的失落,被朱元璋捕捉到了。

  直觉告诉朱元璋,朱英的身世,绝对是有问题的。

  而朱元璋从未怀疑过自己的直觉。

  太多次战役的胜利,便是朱元璋的直觉。

  直觉这种事情,听上去有些虚无缥缈,可朱元璋很是坚信,从未怀疑。

  加上朱英的长相,气质。

  根本不是一个普通商人可以有的。

  只能说明在八岁时,气质就已经定型了。

  现在的朱元璋,便是跳过过程,直接把结果定下。

  朱英就是自己的大孙。

  虽然这过程肯定是非常的离奇,但他朱元璋,有的是时间进行详细的调查。

  随着朱元璋的情绪稳定下来。

  朱英也开始述说自己的身世。

  什么母亲难产而死,父亲自小带自己行商,而后如何云云。

  朱元璋听着,却是面上有些唏嘘。

  自己的大孙,贵为皇室贵胄,却是这般过得不容易。

  朱英的讲述,听上去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但是朱元璋很快就发现,朱英所讲述的经历,似乎都是十岁之后的事情。

  至于十岁之前,尤其是儿时的玩伴这些,却是闭口不谈。

  是真的不说,还是说不知道?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一眼朱英,并未吹毛求疵的去计较。

  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他会进行详细的调查的。

  “老爷子,若是无聊便多来坐坐,可惜今日晚了些,下次什么时候过来,可先差人通知一声,我为老爷子准备茶楼的特色早点。”

  朱英客气的说道。

  在朱英的眼里,面前的老爷子,说不准就是自己的二大爷,三大爷之类的。

  便也身份地位足够。

  多多结交却是没有坏处。

  朱元璋听到,便是点头肯定道:“那自然是要常来的。”

  若不是朝廷里还有诸多国事,朱元璋甚至就想天天呆来这茶楼,和大孙在一起了。

  离开茶楼后,朱元璋对着旁边的蒋瓛命令道:“传老四过来,让他立即到宫里见咱。”

  “臣遵旨!”

  –––––

  ps:推荐票,月票这些对新书期很重要,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