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东方 作品

第1286章(第2页)

    关于朝廷以银代粮的税收制度。

    银子在上缴国库的途中也存在一定的耗损。

    耗损怎么计算?

    如何平贴呢?

    交税的地方,必然是不可能负担那部分的。

    可是国税部门发现不足的时候,自然还要问责下面的各级官员。

    一来二去,还得百姓去补。

    那民众的负担岂不是更大了?

    此外,那些居心叵测的官员们还会贪墨。

    所以,与其用银子替代,倒不如索性不变了。

    维持原状。

    虽然梁成不满足于现状。

    可是这个奏折也是目前为止,梁成认为最有责任感的的。

    这个时代的货币,主要还是以银子跟铜板为流通的。

    银子问题还好说。

    关键是铜板。

    民间基层交纳的都是铜板。

    整合冶炼之后,制作成为官银。

    里面就会排除一部分的杂质。

    从而损耗分量。

    通俗点说,从基层交纳了一百两银子,经过各级官府的层层凝练之后。

    到达京都皇城的税务部门,那可能就剩下七八十两银子了。

    损耗的那一部分,肯定是要有人补的。

    否则那个价值就会出现巨大的偏差。

    这个问题。

    在后世被称之为火耗归功。

    在梁成看来,国家是可以补充那些损耗的。

    但关键的问题是,各地的损耗如何规格化。

    如果不能指定一个稳定的指标的话,各地的官员必然贪墨。

    少量的贪墨,防不胜防。

    最终还会滋生出更大的腐败问题。

    不管怎么说。

    上奏的那个官员算得上是真正为百姓做主的好官了。

    最让梁成感到欣慰的是。